应用连续护理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应用连续护理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张红

(崇州巿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1230)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5年7月-2017年3月就诊我院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临床护理方法为研究分组依据被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将连续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中,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护理前与护理后采用SCL-90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开展连续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达到健康促进效果。

【关键词】连续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305-02

临床表现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进展性发展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成为当前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患病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通常情况下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表现时已进展至晚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对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均有深远影响[1]。笔者纳选2015年7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常规护理与连续护理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研究,以进一步连续护理是否能改善COPD患者生活质量,实现健康促进目的。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方法

入组的72例患者先后于2015年7月—2017年3月在我院获得确诊,研究开始前向患说明本次研究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即进行研究分组,按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为各有病例36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分到的男女患者各21例、17例,年龄区间47~78岁,平均年龄(64.7±9.6)岁;8例肺功能分级为Ⅰ级,14例肺功能分级为Ⅱ级,8例肺功能分级为Ⅲ级,6例肺功能分级为Ⅳ级。对照组分到的男女患者分别有19例、17例;年龄区间46~79岁,平均年龄(65.2±9.5)岁;10例肺功能分级为Ⅰ级,11例肺功能分级为Ⅱ级,7例肺功能分级为Ⅲ级,8例肺功能分级为Ⅳ级,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向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在观察组开展连续护理,全面评估入院患者心理、精神、营养状况及对COPD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结合患者受教育程度与对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治疗方法、防治措施、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提高治疗护理顺应性。临床护士在完成日常相关护理工作后尽可能抽出一部分时间与患者交流、沟通。发现患者有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等不良情绪后,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干预,叮嘱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关心、体贴患者。以营养评估结果为依据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多让患者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足量高蛋白、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以提高身体抵抗力。教患者学习腹式呼吸、缩唇式呼吸的方法与技巧,鼓励患者平时多开展呼吸功能锻炼以提高肺功能。适宜的开展户外运动,但需特别强调的是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应符合患者实际情况。专职护士做好患者院后随访工作,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院后身体状况,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询问患者有无遵医嘱按时服药,告知患者不遵医嘱服药的危害与严重后果,告诉患者不要忘记定期复查日期。

1.3观察指标

分别在护理前与护理后6个月使用SCL-90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下设4个项目,分别为认知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将不同时段两组患者不同维度评分作以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用t检验x-±s表示的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护理前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相近(P>0.05),护理后各项评分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

3.讨论

高发病率与死亡率并存的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疾病给患者生活与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患者被反复发作的病情而困扰易出现焦虑、孤独、绝望、沮丧等不良情绪,这对疾病康复十分不利[2]。包括健康教育、饮食、呼吸、生活起居、运动等方面护理的连续护理近年来在各类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获得医生与患者一致认可。通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进以达到健康促进,预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3]。

涵盖住院期间护理与出院时健康指导及院后随访等服务内容在内的连续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连续护理干预突破了传统护理固有模式,将医院护理延伸至家庭,让患者享受到连续、有效的护理干预,既是对住院期间护理效果的巩固,同时又在患者院后不断传输新的护理内容。目前许多医院在患者院后随访工作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如QQ、微信、E-mail等社交软件,有效克服了医护人员随访工作过程中时间、空间限制,同时明显提高随访工作效率,减少失访病例,使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病情随访。在医院医疗质量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以上方法可以考虑借鉴,当然连续护理干预模式中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同样适用。

连续护理干预在临床应用效果反馈良好主要得益于健康护理与心理护理的实施有效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建立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饮食护理保证患者生命机体活动所需营养物质供给充足,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能力。适量运动利于肺功能改善,通气状况好转,生活质量自然提高[4]。本文观察组护理后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连续护理是一种高效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利于患者病情尽早好转,建议临床多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魏浩.连续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02):66+68.

[2]缪慧祥.连续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3,(20):4146-4147.

[3]张菊英,谭俊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127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9):328-329.

[4]王亚勤,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0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