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态度与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态度与策略

李军平

李军平山西省长治县荫城联校047102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为此,要关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态度方法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使他们学会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学会用数学及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态度,是主体对对象反应的一种具有内在结构的稳定心理准备状况。它对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形成人们一定的行为倾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和对社会环境的解释或对他人的反应,都与彼此所持的态度有关。教师与学生同样存在这样的社会心理。教师对学生持有正确的态度,就能理解、尊重、热爱、宽容学生;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后,以同样的方式尊重和理解教师。在数学教学与学生长期的交往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日益密切,教师的威性日渐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指导地位也日益突出,在这种感情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教与学都以高效率的方式完成。反之,教师对学生持有不正确的态度,教师漠视、厌恶学生,学生讨厌教师,师生关系名存实亡,教与学在完全没有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只是形式的,不是实效的。教师对学生持有正确的态度是教书育人的必要前提。正确的态度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不正确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学生心理成长的障碍。所以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相互的,单凭一方是不能维持长久的。在教师与学生的诸多关系中,教师能否理解自己的学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般说来。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教师具有如下一些期望:理解和同情学生,态度和善,待人公正,尊重学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乐于和学生交往,能耐心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和纠正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这就是学生的“向师性”。教师要理解学生这种心理,站在比学生更高的角度,用自己的满腔热情不断鼓励学生积极上进的激情,通过真诚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在的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比以前早熟的阶段,是人快“成形”的主要阶段。因此教师应从生理上、心理上指导学生,使其在学生做人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和教育,而是任其自流,那教师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也就是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

学生在学校的任务就是学习,而知识掺不得半点虚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数学课都要认真地去教,同时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去学。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未来成才的主要前提,在学习上的马虎就等于在人生的道路上给学生挖下了陷阱。教师必须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去感化学生,去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在宝贵的学校教育阶段,抓住良机,不废光阴,学好数学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练就正确的思维品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受年龄、阅历和知识的限制,学生在很多方面与成年人不同。有些数学概念在成年人看来很容易理解,但在学生看来却深奥难测;有些数学现象并不能引起成年人的重视,但在学生看来却饶有兴趣。特别在认识规律上,他们处在一个表面、直观、简单的认识阶段,在行为上还处于一个好奇、盲目的波动阶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成年人的方法去教育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而只能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去进行工作。

学生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感觉去教育学生,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重视学生的多样化和独立性、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健康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发展。

作为教师,当学生出现反复时,绝对不能轻易责怪学生,重要的是细心观察,找出原因,包括分析自己在方法上是否有不正当的地方。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当他们由学习很刻苦变得不愿吃苦时,由一向遵守纪律而变得自由散漫时,总是有原因的。找出原因,及时纠正,学生总会迎头赶上。不允许出现反复,一旦出现反复就责备学生,不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如果不引起重视、甚至讽刺、挖苦、孤立、排斥学生,就会造成师生对立。

后进生只是暂时落后,他们在集体中的心理活动是十分矛盾的;既不想落后,但一时又赶不上去;既想表现一下自己,又怕表现出来差错后遭到同学的讥笑和教师的批评;既有强烈的自尊心,又担心别人歧视;既想和教师交往,又怕受到教师的冷漠。这就需要教师的特别理解和同情。当教师把威严卸掉,把陈腐的观念抛弃,用温暖的心去感化和激励差生,用真诚的态度去帮助他们,并善于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鼓励他们时,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爱的抚慰,自信心就会确立,就会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回报教师对他们付出的爱和关心,转化便因此发生。

总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属于社会人际关系的范畴,师生间相处也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心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只有在平等真诚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