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3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周娟

周娟宝应县黄塍中心初中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正与时俱进地伴随着中国经济拔地而起、飞速发展,这不仅是一个广大的时代课题,也是今后成功的需要,那么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和谐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融洽的,在师生情感关系中是真挚的。其核心是师生之间心理相容,心灵悦纳。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内涵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民主与平等

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确定的前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凸显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挑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核心是要求人们把师生看成完整人格上的“人”,而不是“物”,强调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直言不讳,进行真正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把师生关系看成挚友关系,从而达到相互理解的境界。

2.对话与理解

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目标追求。对话不仅仅是指两者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沟通是一门艺术,师生沟通体现师生之间相互的欣赏与尊重;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达到共同督促,共同培养学生的目的。

3.合作与互动

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动力。在合作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专制,学生不再盲从,师生却将成为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主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而形成的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关系。互动的师生关系是传统的“教师优势文化”师生关系的一种突破,从而确定了学生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现师生关系的合作互动性,既体现师生对教育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又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新兴师生关系中学生主体的渴求。

4.情感与交融

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基础。师生关系更多地是一种情感关系,只有师生情感交融,才谈得上真正的心灵沟通和真正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师生情感交融,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关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能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安全感,并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是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

和谐师生关系其外延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呼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总要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为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什么说新课程在呼唤着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一、新课程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己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

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对主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不健全,这自然难以做到。可见,新课程不能离开和谐师生关系。否则,教育的目标任务都不能完成,新课程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引导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过程的主题,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2.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其对实施新课程、培养有创新意识人才的影响

(1)师生关系的现状。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甚至师生违背心理,不愿交往和沟通。学生见到老师心存畏惧,走路绕道走,说话不敢正视。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课堂的教学组织,激活教学氛围,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式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通过课前准备来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学生有话敢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在分析、判断、讨论、辩解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允许学生怀疑教材,反驳师说,对学生的奇思异想及时反馈和鼓励,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与学生角色换位,自己走下讲台当学生,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极大地影响了心理健康、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有信心、更有学习兴趣,进步慢的学生会鼓起勇气,不甘落后,勇于直追,形成了一个良好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当然和谐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倾注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挖掘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现实条件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可能性

目前,广大的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家长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这就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可能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能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

因为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只有真心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教师能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炙热认真、一视同仁,给孩子以信心开启学生潜能之门。

(2)学校有较宽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片面强调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爱好,从而导致了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唱反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现实条件下,学生想学、学生要学,学生也可以上讲台给老师讲课,宽松了教学环境,使师生关系得到了和谐发展。

(3)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

近年来,不少的地方都制定了反校园体罚的法律,体罚学生的教师必须承担严厉的法律责任,在法律效力的震慑下,校园体罚学生现象大大减少,这就说明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相应出台各种各样的《教师法》、《教师师德修养》、《教师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加强师德修养,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奉公守法、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与家长社会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忠于职守、尽心尽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政治思想方面,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坚定地信仰、崇高的生活目标,在个人品格方面,应该具有无私、善良、宽厚、惜时守信、胸怀磊落等美德;在治学精神方面,应该具有刻苦勤奋、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文明习惯方面,应该谈吐文雅、庄重幽默、衣着整洁、举止得体。陶行知主张“以人教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得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事求是,面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家庭走访,与家长沟通、交流,使情感共融师生之中。

2.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尝试

未来的教育发展,要扩大教育的规模和内容,新的教学实验用具将不断出现,电脑也已普及校园,科学的命题法和教学评估将使教学活动进入更好的循环;未来教育的发展,又要重视转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进入现实社会,迎接明天社会的挑战开辟道路。

面对21世纪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合格标准必将日趋提高。一名合格教师,只有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居高临下,驾驭自如,向学生输出制式的精华,也只有具有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了解、掌握新课程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肩负起造就一代高素质跨世纪的人才的重任。

3.教师要自我调整,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方面,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生活上给予关心爱护,学习上给予指导帮助,主动接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敢和老师接触,愿和老师接近,再加上老师的热情帮助,使师生的感情变得真挚融洽。另一方面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能起到沟通信息、增进相互理解、也能和谐关系、影响学生的态度,又能鼓动人心,激发正确的行为,同时还能沟通心灵,改变学生心理,最后它还能启迪认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而这些作用都能使学生更好地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改变自身的缺点,发扬优点,更好地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此时学生会由对老师的良好印象发展到对老师所教学科有好感,从而发展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够引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从这些例子出发,那么就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对所学东西的理解。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学生一旦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这条途径能起到示范作用,当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会产生兴趣,从而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的用心指导,学生的努力钻研,和谐之风自然形成。

4.正面肯定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成绩考核时一项正常的工作,对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考核,可以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水平。明确今后努力地方向,但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有的学生就是因为考试考的不好,才导致他们对所学课程失去了信心,也提不上兴趣。由于高考的原因,使得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不管学生的实际能力,这就偏离了教育的目的,也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自己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优点进行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鼓励他们正确面对分数,并且指出他们存在问题,之后促使他们进行改正。朋友式的老师能帮助形成和谐整体。

5.完善个性和个人魅力,对学生做到真情关爱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大方、幽默、风趣、真诚宽容的良好品质,自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素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和教育艺术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理的象征、智慧的化身、人格的楷模。教师要真情付出,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没有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避免的主要问题

1.避免不正确的学生观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不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当表现恰恰说明了教师在学生观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否定学生是一个有生命、有尊严、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需要的活生生的人。

2.避免口号式关爱学生,而忽视良知教育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学生把老师对学生的爱看成是教师素质的首要因素。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教育良知,没有爱教育就不会成功。有人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口号,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但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缺乏这样的爱,这样的服务意识,就不能真心实意去爱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

3.避免法律意识不强,教育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而不自知的现象

有些些教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屡屡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既违反了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也加剧了师生间的对立。从教育第一线的实践看,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还时有发生。

4.避免长期以来学校中普遍存在着“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的弊端

导致师生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学生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而漠视集体,使师生相互间的精神交往为无情的分数取代,染上功利色彩。

5.避免家校隔离,促使家校融洽

应该营造家校合作气氛,真情实意地请家长交流谈心。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促使教师、家长、学生多方面了解情况,避免老师对学生“了解不多”或“很少了解”,避免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老师抱有讽刺、挖苦行为,增进三方感情,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地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是促进教与学达到共生共长的基础。让我们共同构关系建和谐融洽的师生,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