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农民工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试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农民工问题

陈佳

陈佳(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农民脱离农业劳动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但没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其特征是具有农村户口,户籍身份是农民,职业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人,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非城非农边缘群体。

关键词:“农民工”第三产业边缘群体

一、农民工的规模和结构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仅次于农业劳动者的第二大职业群体。农民工的数量清晰地表明他们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分量。农民工群体的产生和存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研究也是从这个角度提出农民工的作用。这方面有许多数据的支持。比如广东省2004年有进城务工人员2629万人,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四川省2003年农民工劳务收入为474亿元,而当年该省财政收入为336.3亿元。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职业群体。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二、农民工社会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农民工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其负面影响或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就业上,城市公共就业机构开始为农民进城就业服务,但劳动力市场信息不畅通,尚未建立应有的市场秩序,农民工合法权益受损害的问题较为普遍地发生;其次,在劳资关系上,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侵犯其劳动权益的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工资边清欠、边拖欠,轻视农民工利益,执法不公正,劳资关系难以好转,进一步转化成农民工与政府的矛盾;再次,城市的发展规划并不把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需求纳入公共设施建设的考虑之中。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定居,成为市民;最后,农民在进城就业中向稳定产业工人和城镇市民的转变,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保障由依托土地向社会保险的转变,但社会保障极少覆盖到农民工。

当前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滞后,使农民工的权益受到损害。农民工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与其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受损害的状况形成反差。

三、农民工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农民工从农民转化为工人,从农村居民变成城镇居民,有效地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教育培训。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农民工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关系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效益是十分明显的。2004年四川省培训劳务人员513.5万人,其中培训后获得岗位证书的162.83万人,占培训总人数的31.7%,在当年的劳务收入中,据估计,农民工通过培训,提高素质而实现的劳务收入增量达到5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劳务收入增量的50%。正因为如此,各地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如四川省实施了“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培训农民工1000万人次,创造采取了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网络培训、品牌培训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

在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中,有三个方面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资金投入。培训就需要资金,由于培训量大,资金的需求也很大。以四川省为例,2004年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有:国家投入劳务扶贫资金3000万元;阳光培训资金1600万元;省、市、县、乡四级财政筹措资金2亿元;民间投入劳动技能资金1亿元;农民工自身投入培训经费人均50元,达2.5亿元;几项培训投入总额达5.46亿元。二是农民工的培训积极性。农民工是现实的,培训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划不划得来,将严重影响农民工的培训积极性。事实上在四川的调查中,有20%的农民不愿意或不积极参加培训,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农民工认为培训一花成本,二费时间,三耽误挣钱,特别是要交培训费、技能鉴定费、交通费等费用,极不划算。三是培训的质量。培训质量取决设备、师资、教材,也取决于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把握,从调查的情况看,这几方面都有待加强。

考虑以上情况,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要侧重在降低成本和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上下功夫。从构建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出发,有两个方面的措施:

(一)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国民教育体系分开,本身就是不经济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转移的重要方面。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在农村基础教育中融入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内容,不仅为升学服务,同时在教材编排、课程安排、学制设置等方面作出综合考虑,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鼓励多种力量兴办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大投入,培训农村劳动力中高级技能人才。

(二)加大流入地和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这有利于使农民工的培训符合市场需要。流出地着眼于农民工一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流出地结合就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用工企业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

四、结语

中国经济不能建立在低廉的用工成本上,这样的经济是脆弱和缺乏竞争力的。农民工素质和用工成本的提高,会倒逼中国经济提升品质、调整结构、增加科技含量。中国在发展、中国经济在成长、中国的农民工素质在提高。这三个方面应该是互相促进的,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提高素质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

保护农民工的社会权益,实现就业权利平等,尊重他们的劳动,保障他们的合法经济利益。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经济才能长久而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