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城市形成发展与规划建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中国三线城市形成发展与规划建设分析

刘忠

华润置地(南宁)有限公司

摘要:三线城市是经济较发达、有战略性意义的中型城市,其形成发展与规划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其综合竞争力还有待提高。文章分析了历史环境中的三线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规划建设,简单梳理三线城市的发展脉络,经历了四个阶段;阐述了三线城市的三个发展模式,结合城市规划思想及理论,如区域划分理论、单位城市理论等,分析了中国三线城市的发展规划情况,适应了和平年代城市的规划发展。

关键词:三线城市;形成发展;规划建设

一、三线城市

三线城市是在三线建设中,担任着重点建设以及重点工程的城市,是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经济较发达、经济总量较大的中等城市。他们多数为东部或者中部省区内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级市和百强县,其中也包括部分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三线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多在一百万以上,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也拥有城市相对优势的产业;在某些特定行业中,该城市对大公司也具有交大的吸引力,三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规模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三线城市形成与发展

三线是在大陆地区由内地、向边疆、沿海地区缩放划分出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是包括了西北西南边疆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三线地区包括了大陆腹心地带;出去一三线就是二线地区。其中,三线可以分为大小三线,大三线就是在中国大陆中的一线、二线、三线的综合区域;小三线是一线、二线的腹心地带。三线建设也就是内地建设,是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具体表现在:在西部地区建立起独立性较高的工业生产体系、国民经济体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布局和结构。

三线城市经历了长时间的起伏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但在后期政治环境中受冲击,甚至出现停滞。上世纪七十年代全面铺开了三线建设,随着国际国内的形式趋于稳定,建设中心也偏向经济发展。1964年,中央下达了三线建设文件,以靠山、分布和进洞为原则的指导下,项目地址选择在条件较隐蔽、交通不方便的农村及边缘城镇,尽量避开综合条件好的城市。在建设初期,三线建设发展很迅速,建设的重点集中在四川、甘肃、贵州,四川的“两级一线”,甘肃以酒泉和兰州为中心的工业区建设;贵州主要集中在贵昆铁路、六盘水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建设、城市规划等都被中断,撤销了城市规划机构,三线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三线建设高迅速发展阶段,三线建设发展高潮集中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本阶段重点发展的中国防工业,以此带动了三线建设,形成了全国建设格局。停滞的项目也重新出发,建设全面铺开。到“五五”建设期间,经济发展转变,三线城市建设进入了收尾阶段,完成工业建设重点转移,整合城市资源,调整建设项目,持续时间一直到2005年,三线城市建设调整改动工作结束。

三、三线城市采用的发展模式

三现城市的选址紧跟工业项目,明确城市的用地情况,健全生产生活的设施。从空间布局和用地选择来看,其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种,集中新建城市模式、老城内部发展和进山进沟分散模式。

(一)集中新建模式

集中新建模式主要集中在生产资料很缺乏、交通不发达的区域,既是为了建设可行性也为了备战需求。集中新建城市建设的基础非常薄弱,所需投资较多,但其选址是经过多方论证之后的结果。此类型城市是将工业建设作为发展中心,开发当地资源,通过人为构建,逐渐构成新城市的形态结构,例如湖北的十堰市。

(三)老城内部发展

老城内部发展的方式是依赖城市中现有的发展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改造,调整城市布局和发展策略,建设工业区,加快老城内的现代化发展步伐。此类型城市具有生产基础,改变城市形态,加速城市建设,引导着老城市的演变。总的来说,此种发展模式促使城市内外部布局和轮廓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进山进沟分散模式

进山进沟方式算不上广义上的城市,其选址主要集中在交通非常不便的山区,把已有工业迁移或者新建在本地农村,极大促进了该地的城市化进程。这类型三线城市较为隐蔽,满足当时备战需要。此类分散模式通常情况下呈现的是带状,建筑都是沿街分布,道路沿沟延伸。对于这类欠发达地区而言,三线建设完成了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现代化程度。

四、中国三线城市的规划建设

(一)三线城市规划特点及成就

城市规划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经济、政治的深刻转变,政治经济对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城市建设受到了战争方面的压力,政治备战和经济发展成为了关键的指导性思想。城市工业项目及地址选择、厂房的建造都是以政治为主导,节约、迅速和分散为中心,政治就如无形的手操控着城市规划及建设方向。

三线建设在经济布局情况、国防安全和城市规划方面获取得了不少成就,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增强了防御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西部工业不合理的布局,构成了一批与工业、发展速度相匹配的科学技术,坚定了战略后方基地,给日后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例如健全了西部地区中的交通系统,成昆线、贵昆线、阳安线等,改善了交通不便的情况,为三线生产布局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此外,三线建设还达到了技术和政治结合的目的。以分散战略兼顾政治需求,结合三线建设可能性,达到了技术政治结合目的。

(二)三线城市规划思路

在隐性作用下,结合具体建设基础规划三线城市,在此过程中体现出了部分合理且科学的规划思路及理论,区域划分理论、带状城市理论、单位城市思想等。

1)区域划分理论

区域划分拥有多种实践形式,结合不同的政治经济因素要求侧重不同内容,其中包括自然区规划、江河流域划分、城镇体系布局、国土综合政治规划、城镇集群规划等,区域规划也是为经济发展而服务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规划。具体体现在特定范围内对生产力布局、资源做出调整,确保工业建设的有序性、合理性等。区域划分理论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影响力偏小。兰州、爆头、茂名等地曾经实施过区域规划,承担了工程技术、建筑的专业力量,但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出现了停滞期。

2)带状城市理论

带状城市理论是一种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也不影响城市规模建设的模式。此理论是由西班牙工程师提出。此理论是以交通运输线为关键点,成为城市的脊椎。在道路两边配备好管线工程,建造房屋,形成街区,最后构成城市。在三线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也体现了带状城市理论,如攀枝花,公铁路都分布在江河两边,项目沿交通干线、江河呈现带状分布。

3)单位城市规划

现代城市空间中,单位城市属于混合型用地单元,是一种独立地块而成的空间组织基本单元,是人们的生活生产场所。苏联学者提出了小区规划的思想,小区中有娱乐场所、公寓、中小学校、托幼、医疗所等设施,是一个独立性较高的居住单位,逐渐演变成了城市居住区采用的标准模式,这也是我国现代城市居住区中采用的方式,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团体。在中国传统管治惯性方式中,也融入了单位城市的模式。例如在单位大院中,有办公区域,也有生活区域如电影院、学校、食堂、医院等,与我国特有城市形态相符合。

五、结束语

中国三线城市的形成发展分析离不开历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等。文章首先明确了三线、三线建设和三线城市含义,结合历史环境分析三线城市形成发展及素采用的发展模式,明确三线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冰洁.“三线建设”时期遵义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2015:9.

[2]张顺昌.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D].导师:吴文华.西南师范大学,2001.

[3]孙应丹.中国三线城市形成发展及其规划建设研究[D].导师:李百浩;黄立.武汉理工大学,2010.

[4]李一曲.“三线城市”老工业区改造规划研究[D].导师:王乾坤;刘炜.武汉理工大学,2013.

[5]倪鹏飞,李肃.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竞争力比较研究[J].理论学刊,2015,03: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