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铁路隧道塌方处理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双线铁路隧道塌方处理总结

姜强

姜强(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通过武广客运专线某隧道塌方处理的工程实例,介绍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塌方处理措施及步骤,对类似隧道塌方处理有所借鉴。

[关键字]:铁路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1、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武广客专某隧道全长4210m,位于直线上,进出口段覆盖层为粉质黏土、块石土。全隧Ⅳ、Ⅴ级围岩段长2628m,占全长62.9%,主要为全风化变质砂岩夹片岩、全风化花岗岩。

1.1自然地理状况

1.1.1地形地貌、地质特征

深丘地貌,地形波状起伏,地面高程为51~483m,相对高差小于80~300m,自然坡度一般为20°~35°,最大埋深约410m;进出口上覆粉质黏土,基岩为石英砂岩,变质砂岩夹片岩,花岗岩。

1.1.2不良地质现象

DK2080+080~+240穿越断层,DK2081+350附近为花岗岩与石英砂岩接触带,受此影响,岩体破碎,隧道地下水较发育。

1.1.3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隧道范围内节理较发育,为深丘地貌,利于地表水的径流与排泄,风化带裂隙水水量微弱。断层破碎带及花岗岩与石英砂岩接触带附近构造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构造裂隙水主要受地表沟水及大气降雨的补给,在陡坎或深切沟谷处排泄。对混凝土具中等溶出型侵蚀及中等硫酸型酸性侵蚀。

2、塌方经过及情况说明

2008年4月30日掌子面开挖到DK2081+030,晚上9时许发现掉块现象严重,9时30分左右,掌子面发生坍方,坍方影响范围的支护长度大约15m左右(DK2081+015~DK2081+030),DK2081+015~DK2081+023段拱顶钢架严重变形,且现场时有掉块现象,坍体呈碎石状、大块状,无泥质充填,部分块石直径1~2m,镜面发育,掌子面基本无水;2008年5月3日上午11时DK2081+015~DK2081+023发生坍塌,塌方影响范围扩大到DK2081+003~DK2081+030,5月4日上午9时30分于塌方段右侧有褐黄色泥水涌出,现场测量初步涌水量达120m3/h,到5月5日上午塌方段左侧也出现褐黄色泥水涌出,之后的涌水性状逐渐变成清→浑→清→浑,清水变成浑水的时间间隔没有规律,天晴、下雨均有发生。

3、塌方段施工处理技术措施

根据地质调查资料、洞内钻孔(风枪、超前地质钻孔时极易卡钻,说明围岩破碎、不易成孔)揭示的岩性、岩体的完整程度、涌出物的情况分析,隧道建设各方相关人员现场调查论证,为确保施工安全,采取以下施工方案。

3.1对塌方体进行加固。

在塌方结束围岩应力重新分配后,经过对距塌方体最近的沉降观测点的连续观测,72小时内6次观测拱顶下沉值及水平收敛值均处于稳定状态后。采用喷射混凝土对塌体进行封闭,包括初支与塌方体的结合部、局部存在小的空腔部位。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5cm,以满足后续注浆时浆液不溢出。在垂直被封闭的塌方体上打入长4.5m,直径42mm的小导管进行注浆加固,压力终值控制在1.2MPa。塌方体加固见图1

3.2临时支撑加固

对靠近掌子面附近围岩进行加固,拱顶塌体附近的钢拱架,每榀钢架环向打设Φ42mm小导管,环向间距40cm,纵向间距为60cm(钢架间距),呈梅花形布设,注水泥浆进行加固,压力控制在0.8MPa以内。

3.3大管棚施工

管棚选用Φ108的无缝钢管,长度35m,环向间距40cm,外插角5o~10o。采用THCD650C钻机跟管钻进,钻进过程中控制钻头钻进方向,保证管棚钢管在开挖轮廓线以外,且不至太高。管之间采用丝扣连接。管内进行注浆,浆液为水泥浆。浆液配比为:水灰比0.8:1,注浆时分段保压使注浆饱满,注浆压力为0.2~0.3MPa,压力终值控制在1.5MPa。见图2

3.4塌方段开挖

3.4.1开挖

塌方段开挖采用三台阶加临时横撑法,每个台阶控制在6~8m,以满足每循环超前小导管施工。上台阶每次进尺0.5m,开挖时预留核心土。在堆积体段落辅以“新意法”的理论(“新意法”理论认为“工作面及前方核心围岩的失稳是隧道塌方、失稳的原因”),对掌子面进行预加固。严防二次开挖造成更大范围的坍塌。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多种地质预报结果综合采取多种手段。临时横撑施工见图3

3.4.2超前小导管施工、初期支护加强

超前小导管采用Φ42mm的无缝钢花管,每根长度4m,环向间距为40cm,每2米设一环,与大管棚环向间隔设置。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在Φ42mm的无缝钢花管前段直接焊接钻头自制自进式小导管,采用THCD650C钻机直接钻进法施工,并进行注浆加固。见图4、5

掌子面采用机械式冲击凿岩机进行开挖,开挖后及时进行素喷处理,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小于4cm。钢架采用20b工字钢,间距50cm,系统锚杆采用φ28自进式锚杆,长4.5米,环向间距70cm,纵向间距同钢架间距,并与钢架通过垫板焊接牢固;钢架与钢架之间的连接采用φ25钢筋弯成“U”字型在钢架腰部梯形连接,环向挂网喷射混凝土厚度28cm。

3.4.3超前地质预报

每个部位开挖前要施打三个超前地质预报孔,孔深5~6m,开孔角度30°~45°,目的是要确定拱顶及两侧开挖轮廓线外3~4m的围岩状况,以便有目的、有方向的对围岩进行二次加固。

每挖5-10米,即以地质雷达行进环向及超前地质探测,对空洞及松软地质有目的地进行加固,对加固效果再进行雷达探测,确保加固效果。

3.4.4监控量测

在塌方段开挖的每个阶段,二次开挖初期支护的稳定性关键靠监控量测的结果来确定,通常以拱顶下沉量和周边位移收敛值来衡量。数据的采集采用非接触量测法(采用全站仪进行观测)。监控重点主要放在临界面20m和塌方段,每隔5m设置一组观测点,拱顶埋设一个,每个台阶的两侧拱脚各埋设一组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在喷射混凝土作业之前完成,每次喷射混凝土施工完后及时清理出观测点的钢筋头,并贴带有十字线的反光膜,以方便观测。第一次量测时间在喷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下次开挖前进行,第一次量测的初始读数是关键性数据,应反复测读。以后量测的频率一般是在1~15d内,每天2次。以后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和位移速度进行确定。对于量测的数据及时进行收集整理,根据实测值找出回归方程,并绘出时间-位移曲线图,由回归方程推算最终的位移值,进行判断围岩支护的稳定性。

4、处理结果

该隧道经过上述塌方处理措施施工,施工过程中各项变形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现已竣工,塌方处理达到预期效果。

5、结论

1)在高速铁路大断面隧道的施工中,贯彻“新奥法”的核心思想,保护、激发围岩自承能力,从而利用围岩自承能力,使围岩形成三轴应力状态,实现内压效果,从而达到支护目的。

2)严格遵循“先预报、预加固、严治水、短开挖、少扰动、强支护、早成环、快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

3)严格控制开挖净空,台阶长度,仰拱紧跟,尽早施做二次衬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