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探究·教学·实践

毛振华

王池辽宁省凌源市北炉中心小学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笔者自从任教《品德与社会》课以来,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和勤奋努力下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现从课前活动准备、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说起。

一课前活动准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学习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学科。《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不仅拓展到了课前,还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学生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自我展现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应该让学生课前积极准备,为课堂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了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基础。

例如:我在教《噢!家乡》这课时,课前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示范,积极调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孩子们带来了家乡四季的照片、图片,还带来了地球仪、地图、家乡的土特产,甚至有的还带来了介绍家乡风光的VCD光碟。孩子们从VCD光碟中找到了所需的内容。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的始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更体会到课前活动准备的重要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孩子更多地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在体验中深有感受,在感受中产生共鸣。所以,我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尽量做到设计新颖独特。

1.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游戏课堂导入方式有助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认真听讲,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我的家庭》一课时,首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的家庭是怎样组成的?你对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称呼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及时给予了表扬和小小的奖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每一位学生都活起来,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人人都是局内人。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动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中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便于每个学生愉快地动起来。

课堂中我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时是实地采访调查,有时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时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时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各种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

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我在设计活动时把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的活动。我教《遵守交通规则》时,首先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让一部分孩子举着自己制作的标志牌,另一部分学生手里拿着老师事先写好的有关标志名称的纸条,以找朋友的方式找一找,找到自己的朋友,这样在找朋友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交通标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演一演在有信号灯的地方,交警怎样指挥交通,汽车、行人何时通过。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学生们就能够主动地去遵守交通规则。

三课后实践活动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品德与社会》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情的发展,而不断地延续、深化。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中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品德与社会课应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渠道,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会生活,感悟生活。所以,我在教学中灵活地安排了一些课后实践活动。

如:我在教学《自觉遵守规则》时,学生在懂得图书馆要保持安静、乘公共汽车要排队、人人要遵守交通规则后,我让学生在课后实践活动中验证,这样,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了做人,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现在,我和孩子们都喜欢《品德与社会》,孩子们喜欢合作探究了,懂得实践了,热爱学习了。在新课程的舞台上,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