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技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1

小学数学作业批改技巧分析

韦金双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东院小学547400

摘要:结合新课标的实施,提出一些创新的、灵活的、适时的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目的是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反馈信息。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并加以巩固。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减轻学生各学科的作业负担正逐步变成现实。通过研究发现,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的批改质量可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细化评价标准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此外,学生做数学作业不只是写出答案、做出这道题,作业也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业写得是否整齐、认真,解题步骤是否严密合理,是否按教师的规范要求作答等,无一不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良好。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我力求做到贴切自然,通过细化作业评价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在评价学生的数学作业时有严格的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从细微处入手,细化数学解题过程的评价标准,严格要求学生。我不只是看学生的做题步骤是否完善、解题过程是否合理、最终的结果是否正确,还看作业书写是否整洁、所用的文字符号的表达是否正确、作业的格式是否符合规范等。这样,学生通过这些评价标准就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去改正。

二、批语体现激励性

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我喜欢用一些简单的批语。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批语,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谆谆教导和悉心激励。教师应当知道,学生都想知道教师给自己的评语是什么,当作业本交上去后再发下来的时候,学生都盼着看到教师给自己的评语。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小小评语上下工夫,通过给不同学生相应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关注。教师应通过评语来激励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都有所进步。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在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教师要想改变这些学生的现状,就要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批改作业时的评语给学生以启发和激励。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作业的某些方面有进步时,比如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书写比以前工整了、作业的错题减少了,教师应在评语上给予激励、表扬、肯定,使学生能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多样批改

1.小组批改作业。

要充分发挥小组建设的作用。在课堂上,有些练习教师每小组只需检查一人,并指出其错误所在,然后由他去批改另外三人的练习,并监督、帮助他们进行订正。对于课外作业,如课堂讲过的练习,比较简单的作业,如计算题、需要巩固的知识等,同样可直接交由小组长负责督促组员完成。但是教师要对小组批改后的作业进行抽查,了解作业完成和批改的情况。还要求各小组长把典型错题向老师汇报,教师再对各组的典型错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2.学生互改。

学生互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监督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同桌或前后桌批改、自由组合批改,参照教师或同学提供的正确答案,互相交换作业本进行批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也会带着责任感去完成批改作业的任务。

四、一题多评

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为学生进行作业批改时,若能够在留意学生解题正误情况的同时多加挖掘其思维逻辑上的闪光点,那么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会更加成熟。换言之,教师在为学生进行作业修改时,若能够加以点拨,则有利于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帮助其发挥内在潜能。

总之,有效地批改作业,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的重要环节。适当改变小学生数学作业的批改方式,培养了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只要在合理的评价制度引导下有效地批改作业,就一定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侯尚立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几点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2]王磊试析小学数学作业批改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周刊,2011(35)。

[3]宋姣如何提高小学数学作业批改质量[J].教育探索,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