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颈动脉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金丹丹唐关敏

金丹丹唐关敏(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心内科314000)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63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均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超声检测,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IMT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与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100-02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致死原因。早期了解冠状动脉病变,及时确诊冠心病极为必要。目前临床上确诊冠心病主要依赖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CT成像,但是这些检查价格昂贵,操作繁琐,其中冠状动脉造影为有创检查,患者痛苦较大。所以有必要寻找一种可以准确了解早期冠脉病变的简单易行,价格低廉且无创的检查方法。本文即探讨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以期为冠心病早期诊断提供更可靠的措施和工具,为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和合适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在心内科住院的的11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急性脑血管疾病等。选择63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男45例,女18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平均年龄63.08±11.20岁,其中34例合并高血压,12合并糖尿病。另以48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男36例,女12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结合临床证据除外冠心病诊断,平均年龄60.85±6.72岁,其中2例合并高血压,均不合并糖尿病。

2.研究方法

2.1一般资料记录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有无吸烟嗜好,BMI,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

2.2冠状动脉造影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Judkin法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示至少一支冠状动脉分支直径狭窄≥50%;根据累及血管数分为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无狭窄或有狭窄但未达到上述标准者纳入对照组。

2.3颈动脉超声测量IMT为颈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之和。斑块定义:二维超声测得局部IMT值≥1.20mm,或比临近部位厚0.5mm,或≥临近部位IMT的1.5倍;或彩色超声显示血管腔某处彩色血流缺损,缺损处面积≥10mm2。

2.4统计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所有数据以为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冠状动脉病变为因变量,以ABI、IMT及斑块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选入水平P=0.15,剔除水平P=0.20。

结果

1.临床情况(表1):对照组(非冠心病组)和实验组(冠心病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性别方面,三支病变组与单支、双支病变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方面各病变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和实验组在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体重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病变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TC、LDL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G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指标在各病变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表2)IMT在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IMT值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各病变组之间IMT有显著性差异(P<0.05)。

3.Logistic回归分析(表3):以冠状动脉病变为因变量,以IMT及斑块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与IMT及斑块明显相关。提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其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的指标。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标识,主要有两种征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由于其良好的敏感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和无创性,用高频探头B型超声检测IMT及粥样斑块的有无已被公认为是体表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可靠指标[1]。众多研究发现以IMT增厚为主要表现的颈动脉硬化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机会明显上升。近年的研究表明,IMT增厚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在颈动脉的早期粥样硬化病变(脂纹阶段)可表现出能被超声检出的IMT增加,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2]。美国ARIC研究[3],对13145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筛查,发现IMT的测量以及识别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提高对冠心病风险的预测。Polak等[4]筛选出来自FraminghamOffspring的2965名志愿者,以平均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颈内动脉最大内中膜厚度为暴露因素,经过平均7.2年后观察,结果296人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并对研究中的危险因素当做整体进行分类后,再观察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的影响力,发现颈内动脉IMT增加时,志愿者患病的危险率为7.6%;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1.5mm时,即有脂质斑块形成时,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率为7.3%。段军等[5]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的137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IMT值及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加重,其IMT值及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DelSolAI等[6]对374名,年龄≥55岁的既往有卒中或心梗史的患者与1496名对照组病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首次心肌梗死患者的IMT>0.88mm时,急性心肌的危险性明显升高,IMT进展速度大于0.034mm/年时,未来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亦明显升高。IMT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也体现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

本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组患者IMT值及斑块检出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与无病变IMT值进比较,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IMT值增加,且IMT值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是冠心病独立影响因素,说明颈动脉IMT与冠心病有着紧密的联系,IMT值越高则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筛选指标。因此颈动脉IMT及斑块的检测,对冠心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orenzMW,MarkusHS,BotsML,etal.PredictionofClinicalCardiovascularEventsWith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Circulation,2007;115(4):459~467.

[2]HeutenH,GoovaertsI,EnnekensG,eta1.Carotidarteryintima—mediathicknessisassociated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J].ActaCardiol,2008,63(3):309—313.

[3]NambiV,Chambless,FolsomAR,etal.Catoridintimamediathicknessandpresenceorabsenceofplaqueimprovepredictionofcoronarydiseaserisk.JAmCollCARDIOL,2011,55:1600-1607.

[4]PolakJF,PeneinaMJ,PencinaKM,eta1.Carotid-wallintima—mediathicknessandcardiovascularevents.NEnglJMed,2011,365(3):213~221.

[5]段军,杨明,丁五麟,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J].临床医学,2005;25(11):1~6.

[6]DelSolAI,MoonsKG,HollanderM,etal.Is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usefulincardiovasculardiseaseriskassessment?TheRotterdamStudy[J].Stroke,2001;32(7):1532~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