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受溶血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受溶血的影响

朱朝晖

冷水江市妇幼保健院湖南冷水江417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受溶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临床收治的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19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人员均于清晨空腹采集其静脉血6mL,分别将采集血液注入至2支一次性干燥负压采血管内,制备溶血组和非溶血组,对比两组的血液指标含量。结果:溶血标本血清中指标与未溶血组组指标比较,总胆固醇、肌酸激酶、白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K+离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血肌酐、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血尿酸、Ca2+离子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溶血情况对临床生化检验具有一定的影响,应在采集标本、运输标本、分离标本及实施检验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溶血情况。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溶血;影响

临床生化检验的指标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判定,而溶血是检验科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标本出现溶血现象后血清内进入其它物质,会使部分检测指标浓度改变,造成检验结果升高、降低,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受溶血的影响,旨在研究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特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临床收治的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19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临床收治的进行生化检验的患者19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排除肝功、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伴有糖尿病以及血液性疾病的患者。其中男性107例,女性91例;年龄18~55岁,平均(36.5±5.2)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1.2方法

所有人员均于清晨空腹采集其静脉血6mL,分别将采集血液注入至2支一次性干燥负压采血管内,每支3mL。不溶血制备:将采血管室温下放置10min,然后进行离心处理5min,离心转速3000r/min,然后进行常规生化检验。溶血制备:

采血管放入-40℃的冷冻箱内进行冷冻处理,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超过4.5g/L,为溶血,然后同样正常进行离心处理。

1.3检验指标

溶血标本与未溶血标本均应用德国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化验,检验指标包括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γ-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碱性磷酸酶、血肌酐、尿素氮、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血尿酸、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蛋白、Ca2+离子、K+离子等生化指标的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统计、分析、检验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清标本各项血清指标变化比较

生化检验结果显示:溶血标本血清中指标与未溶血组组指标比较,总胆固醇、肌酸激酶、白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K+离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血肌酐、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血尿酸、Ca2+离子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常规生化检验能够将患者的病情真实、客观的反映出来,对于医生证实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意义重大[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溶血标本血清中指标与未溶血组组指标比较,总胆固醇、肌酸激酶、白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及K+离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甘油三酯、血肌酐、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血尿酸、Ca2+离子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溶血情况对临床生化检验具有一定的影响。

机体红细胞中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与K+离子的浓度均高倍于血浆,其中谷草转氨酶浓度38倍于血浆,乳酸脱氢酶浓度为血浆的180倍,而K+离子浓度也高于血浆22倍,所以溶血即造成上述指标的升高;红细胞中的白蛋白与谷丙转氨酶的浓度也高于血浆,在溶血的程度改变时,检验结果也呈现出相应的增高趋势;此外,蛋白质受到血红蛋白的干扰,一定程度上另总蛋白、总胆红素及白蛋白分析的浓度呈现增大趋势,与实际浓度相比升高;机体红细胞中虽不含有肌酸激酶,但存在大量的腺苷酸激酶,能够在测定是对酶偶联反应的体系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导致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另外,红细胞中肌酸激酶活性高于血浆的15倍,也可能为其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2]。

血清溶血对多项常规生化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与多数文献报道一致。因此,应在采集标本、运输标本、分离标本及实施检验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溶血情况。如在采集静脉血的时候采集人员应以“一针见血”为基本原则,找准血管,确保选择穿刺部位的合理性;采集得到的血液标本应缓慢、匀速的注入试管,避免泡沫出现;尽量避免将血液标本存在冷冻箱、冷冻室,避免因血液结冻后融化造成溶血现象;分离标本的时候将离心速度调节适当,并确保离心后自然停稳,避免出现溶血现象。

参考文献:

[1]黄四爽,熊娟.溶血标本对部分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处理方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2):1496-1497.

[2]夏雁南,魏国萍,祁烨,等.谈谈标本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2,2(1):246.

[3]李爱霞.50例儿科患者的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的探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394-395.

[4]韦小荣.110例溶血标本对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学.2012,8(17):1177-1178.

[5]罗海涛.溶血现象对于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