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再植术中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牙再植术中两种固定方法的疗效观察

杜士民姚树宾

杜士民姚树宾(河南省开封市卫校附属医院河南开封475003)

【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238-02

【摘要】目的探讨不锈钢丝“∞”字结扎和正畸片段弓技术两种方法在牙再植术中固定的效果。方法甲组42例选用不锈钢丝“∞”字结扎自凝树脂加固的方法;乙组47例选用固定正畸片段弓技术。结果不锈钢丝“∞”字结扎和正畸片段弓技术在牙再植后再植牙的固定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正畸片段弓技术适用范围广,视野清晰,体积稍小,舒适,利于口腔清洁,减少了牙龈炎的发生。尤其适用于儿童替牙期。

【关键词】牙再植术观察

牙外伤是口腔科临床上较常见、多发的疾病之一,尤以青少年的前牙外伤最为常见。对牙外伤引起牙齿脱落且牙体形态完整者,往往采取牙再植术,而牙再植后的固定是牙再植术不可缺少的基本步骤之一,尽管固定方法多样,但笔者将传统的不锈钢丝“∞”字结扎和正畸片段弓技术两种方法用于牙再植后再植牙的固定,观察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来源

2003-2010年间所接诊的因外伤所致上恒前牙脱落,行牙再植术后能如约进行门诊复查的患者,计89例,141颗牙。其中男52例97颗牙,女37例44颗牙,年龄最小者6.5岁,最大者38岁。其中处于混合牙列(6-12岁)[1]的患者62例76颗牙。脱位时间最短30min,最长48h。按随机化原则分成甲、乙两组,其中甲组42例65颗牙,乙组47例76颗牙。

2治疗方法

2.1离体牙的处理

2.1.1对根尖发育尚未完成的脱位牙,用生理盐水冲洗,污染较重时,用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轻拭,拭净后置于生理盐水中备用,不刮牙根面。

2.1.2对根尖发育完成,脱位在2h以内的患牙处理方法同上;脱位在2h以后的患牙,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需对患牙在体外完成根管治疗术并行根面刮治。

2.2牙槽窝的处理局麻下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牙槽窝,去除异物及污物。检查牙槽窝是否有骨折,若有用直牙挺予以复位,并修整牙槽窝形态,缝合撕裂的牙龈组织,轻微搔刮牙槽窝使其充满新鲜血液。

2.3植入患牙将处理后的离体牙按一定方向轻轻植入牙槽窝内,防止对牙髓和牙周膜进一步损伤。

2.4固定甲组选用传统的不锈钢丝“∞”字结扎自凝树脂加固的方法;乙组选用固定正畸片段弓技术,即在脱位牙两侧各保证两个健康牙的范围内,按固定正畸技术黏结托槽,然后用直径为0.5mm的不锈钢丝按照牙弓的形态和大小弯制弓丝,并做结扎固定。对于接近替牙期松动的乳牙或初萌的牙冠较小恒牙可不黏结托槽。对脱落遗失的恒牙区,可选用成品的树脂牙根据失牙间隙情况进行调改并保持树脂牙龈端离开牙龈3mm以上,唇面用自凝造牙树脂与相应处的弓丝黏结。最后将弓丝的末端内折,避免刺伤口腔软组织。

2.5调调改再植牙的对颌牙及树脂牙,使其在做正中及侧向咬合运动中无早接触。

2.6术后处理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减少再植术后感染,并嘱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每周复诊一次,检查再植牙上托槽及结扎丝松动脱落情况,同时观察牙髓活力,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4-6周后拆除固定装置。

3治疗结果

3.1甲、乙两组4-6周后拆除固定装置,检查发现:甲组Ⅱ°以上松动者5例7颗牙,分别占11.9%和10.77%;乙组Ⅱ°以上松动者6例9颗牙分别占12.77%和11.84%。经x2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

3.2甲组合并牙龈炎症者26例占61.9%,乙组合并牙龈炎症者17例占36.17%。

4讨论

4.1牙再植术的固定方法较多,如结扎丝、尼龙丝结扎加牙周板固定等,但对于乳牙尤其在青少年替牙期,由于存在乳牙早脱、新生恒牙未完全萌出、牙齿稀疏,乳牙牙冠短小、舌隆突及邻接点不如恒牙明显等,选用牙周板固定时有一定难度,而选用正畸片段弓技术能克服其不足,尤其对个别恒前牙离体后遗失者,选用该方法,还能及时恢复缺失牙的外形和功能,利于美观,并能保持失牙间隙,为以后永久修复创造了良好条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4.2从治疗结果中可以看出正畸片段弓技术与牙周夹板相比,在牙再植后再植牙的固定方面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正畸片段弓技术适用范围广,视野清晰,固定位置准确,不易移位,且体积稍小,舒适,利于口腔清洁,减少了牙龈炎的发生。

4.3对根尖发育完成脱位在2h以后的患牙,采取常规在口外无菌环境中进行牙髓治疗后再植入,可防止和控制炎症性根吸收[2]。行根面刮治是由于脱位牙在2h以后牙髓和牙周膜内细胞已坏死,很难期望牙周膜重建[3]。

4.4该文只观察了不锈钢丝“∞”字结扎自凝树脂加固和正畸片段弓技术在牙再植术中对再植牙固定的短期效果,而对牙再植术后患牙成活的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

[2]宋兴运,潘兴哲.脱位牙的临床处理.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7,24(4):234.

[3]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