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下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3

新课程实施下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廖明英

廖明英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下,关注与提升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回应,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提升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从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视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强化学生的参与动机、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建立高效的朋辈咨询队伍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六个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新课程高三学生心理健康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需要和深化教育改革,国家实施新的课程。新课程通过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从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在新课程实施下,高三学生心理健康也需要给予重新审视。高三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需要应对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这个给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带来巨大的影响[1]。关注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够提升其健康程度,从而其高效的学习提供重要的保障与基础。为此,本研究将具体探究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影响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新课程背景下提升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回应

新课程要求学校与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对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调整与突破。根据这一思想,教师也应该将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措施的出发点与立足点,积极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升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个重要体现,有助于新课程教育目标的落实。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育应该坚持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心理素质是高中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这一对于高三来说尤为重要。高三学生需要应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压力,这就要求他们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为此,高三学生全面素质的上升离不开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提升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各种学习中的各种难题。另外,以学生为中心还要求学校与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各项积极的措施满足学生的需要。高三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压力和考试焦虑。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学校与教师的帮助,降低自身的焦虑程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调节自身心理状况的方法,依靠自身的努力降低考试焦虑,从而使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状况。

(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极为重要。高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够以积极心态投入到高三紧张学习之中,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从而顺利保证高考任务的顺利完成。相反,低学习动机的学生在高三强学习压力下则容易产生学习倦怠,难以成功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容易受到影响。这与新课程重视学生兴趣的理念相违背。在这一情况下,教师通过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学习动机,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一方面,教师通过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促使其实现准确的自我定位。学生通过准确的自我定位,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可以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便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成功性,维持高强度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系统,使其以科学的态度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个体的行为不可避免要受到其认知系统水平的制约,有效的认知系统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措施,引导其正确的归因,从而保证高强度的学习动机。

(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

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要求学校与教师从学生的要求出发,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高三学生应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坚持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降低其焦虑程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在于助人自助,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能够习得应对学习压力的措施,在应对学习焦虑的时候能够采取合适的措施。另外,心理健康水平的上升还有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技能。学生将这些技能应对到生活之中,获得人际支持。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下,学生能够获得强有力的人际支撑,依靠积极的人际互动,实现焦虑水平的降低。

二、新课程实施下提升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措施

(一)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育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也应该坚持以学生中心。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要切实为学生服务。当前,不少学校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为此投入了一定的人力与物力。但是,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却成为了形象工程,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些活动没有将资源投入到学生教育上,无法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效用,切实提升高三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要关注高三学生的需求。新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学的人本主义也强调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需要。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在生活中具有各种层次的需要,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将会产生各种心理偏差。基于这一理念,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关注高三学生的实际需要。比方说,高三学生心理偏差的主要根源在于高度的考试压力。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也需要以消除高考压力为目标,增强高三学生的心理应激能力。再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要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在当前的高中的教育体制下,学校领导的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领导能够为从组织与物质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撑,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执行。为此,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高三学生的价值,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高考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价值。在这一观念下,学校领导可以将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并为此投入相应的指导与支持。

(二)重视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在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开支需要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基础。而心理健康水平的了解有赖于科学有效的心理调查。教师通过应用心理调查工作,可以全面系统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水平调查需要选用科学的心理调查问卷。科学的心理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首先要确定调查的目标,并根据目标选用相关的问卷。[3]比方说,如果了解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选用《学习动机问卷》,如果了解的是学生的人格,教师可以选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在完成学生的调查之后,教师需要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建立心理档案,并将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和基础。除了问卷调查外,心理访谈也是心理调查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心理偏差倾向比较明显的学生进行访谈。教师通过心理访谈可以依据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自身的经验,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具体心理健康程度。这在很大程度可以消除问卷调查的误差,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强化学生的参与动机

新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重要着眼点。在新课程的视角下,高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改变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积极强化学生的参与动机。动机的强化能够增强高三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实现教育措施效用的显著提高。强化学生的参与动机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单一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教师在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提升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方说,同样是对考试焦虑缓解方式的传授,教师即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宣传栏的平台。不同教育方式的相互结合,能够改变单一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认识与学习积极性。另外,强化学生的参与动机还需要加强教育的互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更为全面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为此,教师在提升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可以以一些互动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会和学习。[4]比方说,在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巧解千千结和孤岛求生等互动活动,让高三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价值,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高三学生可以将这种合作的精神迁移到高考的合作学习之中,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共同应对学习的困难。

(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高三学生需要应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这容易引发心理应激事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新课程则强调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一情况下,教师提升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积极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压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缓解学习压力需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一些学习产生学习压力在于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给自己制定了不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一情况容易导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了严重冲突,引发心理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以自我意识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让学生正确认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从而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其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另外,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5]高三掌握了缓解压力的方式,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应对学习的压力。比方说,体育锻炼时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紧张的高三学习中,学校与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部分课余时间进行锻炼。这即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提升了其身体的素质,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五)建立高效的朋辈咨询队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这需要学校与教师的努力。但是,单纯依靠教师的力量并无法全面有效完成各项教育任务,这需要朋辈咨询队伍的协助。朋辈咨询队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旨在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实现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上升。朋辈咨询队伍建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量,保证各项措施的有力实行。另一方面,朋辈咨询队伍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符合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构建高效的朋辈咨询队伍。首先,教师可以在各个高三班级中挑选高度责任感的学生作为队伍的成员,组成朋辈咨询队伍。其次,教师在队伍组成之后,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共情、具体化等基本的心理辅导的技巧。最后,教师应该平衡好队伍成员的服务工作于学习的关系。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学习是第一任务。教师在队伍管理中,应该避免队伍成员承受过多的工作,以避免服务工作影响他们的学习。

(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

在心理课程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一支队伍应该具有相应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与辅助技巧。这需要学校重视教师的心理辅导的培训工作,提升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学校心理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让教师更加深入了解高三学生的心理辅导技巧。比方说,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做关于“缓解考试焦虑”的讲座,让教师学习缓解焦虑的技巧。教师可以把这些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将这些技巧应用到考试之中。这对于提升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三、结语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采取各项积极的措施促进这一水平的提高。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即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要求,又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还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极大的降低了他们的学校效率。这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其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在这一情况下,教师需要积极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一,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教育服务于学生。这即是心理人本主义思想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教育的需要。第二,重视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调查与观察去具体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情况严重的学生则应该进行访谈调查。另外,强化学生的参与动机、建立高效的朋辈咨询队伍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育也应该成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保证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并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显著性上升。

注:

[1]娄晶晶.后高考时期的心态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19).

[2]李金福,丁晓龙.高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的确定[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7).

[3]高建民.高三班主任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与招生,2008(8).

[4]章土珠.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9).

[5]祖平.关注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1).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

邮编:635000

(责任编辑刘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