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早期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1

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早期临床效果分析

吴国胜

湖北蕲春漕河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35300.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差异。方法:收集近几年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研究组(接受肠内营养)和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对比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出胃管时间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天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出胃管时间分别为(3.2±1.7天、1.2±0.5天)、(4.9±1.6天、2.9±1.2天),比较有差异(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7天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能够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促进术后机体的康复。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135-01

胃癌患者有伴有恶液质体质,术前抵抗力差,基础疾病多,加上经历手术创伤,营养物质流失,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术后感染、贫血、褥疮等并发症发生比例增加。胃癌根治术后营养支持主要有肠外和肠内营养。因此本文拟收集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近几年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研究组(接受肠内营养)和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研究组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56.2±21.2)岁、男性26例,女性24例;对照组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57.4±22.9)岁、男性25例、女性25例。两组性别,年龄无差异。

1.2入选标准(1)有明确病理标本诊断为胃癌。

1.3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肠道炎症性疾病者,如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者。

1.4治疗方法

1.4.1肠内营养方法胃癌根治术后行肠内营养。测定患者鼻肠管插入长度,引导钢丝使鼻肠管头部伸直,蘸生理盐水,激活润滑剂,从鼻腔插入,至标记长度后,撤出钢丝,固定管道。置管成功后,首次输入200ml生理盐水,患者无腹部不适症状后,使用间断滴注法输注肠内营养剂能全力,首次输注500ml/d,逐步增加至1500ml/d。

1.5肠外营养方法参照肠内营养混悬液进行配比脂肪乳、氨基酸及葡萄糖。热量按25~30kcal/kg。

1.5观察指标对比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出胃管时间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天白蛋白和血红蛋白。

1.6统计学采取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当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出胃管时间研究组和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出胃管时间分别为(3.2±1.7天、1.2±0.5天)、(4.9±1.6天、2.9±1.2天),比较有差异(P<0.05)。

2.2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天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7天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天白蛋白和血红蛋白

3讨论

目前,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缺乏早期筛查手段,造成患者确诊时多为中晚期,营养流失严重。胃癌手术损伤大,切除范围广,术后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对保证患者渡过手术应激期有重要的帮助。本文发现研究组治疗后在白蛋白、血红蛋白、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拔出胃管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我们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有以下优点[2]:(1)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更符合生理需要。(2)肠内营养液能促进胃肠蠕动,而肠外营养缺乏食糜对肠道的刺激,致使黏膜屏障功能减弱。(3)避免肠黏膜萎缩,促进小肠的蠕动。肠外营养液配比麻烦,成本非常高,长期使用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3,4]。但肠内营养液应该以短链肽、富含氨基酸的动物蛋白为主,输注营养液时温度要适宜,避免加重胰腺炎的炎症反应。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胃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能够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促进术后机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指南与规范编委会.危重病病人与临床营养支持[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13,15(6):333.

[2]江志伟,李宁,黎介寿.术后肠麻痹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J].中国实用外科杂,2012,27(9):682-683.

[3]邓鑫,赵毅,崔钊,等.早期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28(9):76.

[4]曹景玉,吴力群,郭卫东,等.早期肠内营养对肝切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18(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