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图书馆精准服务及实现机制研究袁玲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09
/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图书馆精准服务及实现机制研究袁玲2

尹才荣1袁玲2

1.身份证号:51102619790609xxxx;2.身份证号:51030219681105xxxx

摘要:我国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2018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央1号文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如何利用自身巨大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如何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如何深度融合图书馆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精准服务,以便更好的推动新型农村建设都将具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图书馆精准服务;实现机制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面临转型,如何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内涵,是每个图书馆面临的重大挑战。图书馆需要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提升用户满意度,增加用户黏度,进而提升图书馆服务品质。这是图书馆自身功能定位和价值的实现,亦是图书馆在转型变革中谋求生存发展的多元化目标。

1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的形成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发展的沉淀,也得益于习近平同志在长期农村工作实践中对乡村振兴认识的不断深化。一是必须重视乡村经济建设。1990年,为帮助闽东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在福建任职的习近平提出了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并就大农业的内涵、制约因素以及发展大农业所面临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整个国家的宏观格局内形成了独到的“闽东思考”,把乡村经济建设与扶贫攻坚紧密联系起来。二是必须重视乡村生态环境。实践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农村的发展必须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在推进乡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并于2005年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强调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成为指导农村发展的重要理论。三是必须促进乡村社会和谐。乡村发展必须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因此需要重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重视基层“社会细胞”,才能确保农村稳定,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图书馆精准服务的实现机制

2.1助力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图书馆精准服务应立足于“精准”二字,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信息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为乡村精准文化扶贫做好准备。图书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针对农业服务的特色数据库,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精准的农业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农业专家数据库,建立新型的咨询服务,在内容和方式上创新,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体验“精准”的好处。三是借助大数据、新型媒体技术,建立多元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2.2提供立足于“三农”的信息化服务

为了满足乡村基层群众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信息服务的优势,实现对“三农”的支持。从现实情况看,图书馆可以借助数字资源的网络覆盖及健全的参考咨询服务体系,全方位地为乡村基层群众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及项目咨询信息等服务。

2.3组织开展精准阅读

地方图书馆可有效衔接农家书屋,通过全民阅读进农村活动,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为精准扶贫,新时代、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广大乡村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明确农家书屋的职能、藏书、服务对象、农民知识层面、志愿者服务等内容,提供一些农业方面的书籍和技术,赠送农业、园林、电子商务方面的图书,打造“书香沂蒙”。

2.4“机器人”的应用

2.4.1尽快转变思维方式

转变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逐步意识到这个时代在变,早去为它做准备,早去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图书馆就能站在时代的最前列。管理部门除了在读者中普及机器人在图书馆的认知,更应着重培养图书馆管理者的机器人思维观念,提高图书馆管理者的综合能力,让图书馆服务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具活力与创新。

2.4.2构建图书馆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所

图书馆智能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完成图书抓取、障碍物躲避以及人机语音交互等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馆智能机器人工作效率。因此亟需构建适合机器人活动的场所,直至达到图书馆全智能化、全方位服务的应用环境。

2.4.3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除引进一批优秀的机器人技术人才外,还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图书馆馆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因为机器人服务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像做好高质量数据的集成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有关于图书馆的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都需要包括图书馆资深馆员等在内的多领域专家合作完成。

2.4.4建立一系列数据资料库

图书馆首先应配备有相应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来收集和管理数据。然后利用大数据技术把图书馆的所有数据模块结合,接口就是图书馆数据系统库,再通过技术连接图书馆各种业务的数据,最后形成全方位的智能数据中心。如建立图书借还信息库、读者资料信息库等,有机整合管理图书馆各业务数据库,实现图书馆智能管理与发展。

2.5加入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是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一致,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最基本的业务发展模式。县(区)总分馆制需要借助城市一体化来实现更加便捷、优质、合理的均等化服务,实现各县(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县(区)级馆规范》明确提出,县(区)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应在市级区域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下制定。作为中枢,县(区)级馆不仅应加入城市通借通还、联合编目等基本业务,还应在区域性图书馆整体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组织本区域信息化规划与建设,加入区域数字资源统一采购、联合采购等。以信息化为例,按照国家网络信息安全要求和城市服务一体化的要求,县(区)级馆不仅要连接城市中心图书馆网络中心,还要根据实际按照统一规划推进本区域图书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心图书馆的网络分中心,构建部分监管和服务系统,同时开展创新性探索等。

2.6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永恒的目标,而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只有在较大范围实现,才能体现数字资源的泛在特征,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县(区)级馆规范》明确提出除总分馆外,县(区)级馆应参与共同构建图书馆联盟、区域性服务网络等各类服务平台,应将本馆资源纳入上级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资源统一发现系统,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加入图书馆联合参考咨询网络。

结语

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本文对于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意义,也为乡村重新焕发活力提出了实用的研究路径。

参考文献

[1]冀爱斌.公共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8(9):28-29.

[2]卢晓慧.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的实践——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农民致富之友,2018(10):25-26.

[3]张晓林.颠覆性变革与后图书馆时代———推动知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1):4-16.

[4]唐斌.图书馆精准服务:内涵、机制与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