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土地整治工程设计融合生态理念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生态土地整治工程设计融合生态理念的分析

郭大千

江西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江西南昌330025

摘要:土地整治在具体实施工程过程中,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将追求生态文明作为土地整治的终极目标。具体的土地整治活动需要在生态环境容许限度内进行操作,要遵循土地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律,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可持续利用角度来实施具体的整治工程。因此,本文在分析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础上,探讨土地整治工程设计融合生态理念。

关键词:生态土地整治;生态理念;

1、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土地整治工程对土体的影响

土地整治工程会对土壤结构和质地带来改变,并使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通过合理的整治措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会有显著提升,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而且随着整理年限的增加,土壤质量改善的效果也会越来越明显。即通过合理的土地整治,会对土壤环境和质量带来积极作用,否则会对土壤环境的稳定性带来破坏,导致负面影响产生。

1.2、土地整治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

在土地整治工程中,土地平整和灌溉排水工程的实施,会对水文结构和区域水资源分配、水环境等带来影响。部分以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土地整治工程会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对地表水系的网络结构带来改变,特别是土地平整工程中,其直接改变了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条件,这必然会对水资源的渗透和地表径流带来改变。合理的灌溉排水工程,如利用低压管道灌溉技术代替传统明渠、“改排为蓄”等,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节约。通过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可以实现治理区域水土动态平衡,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1.3、土地整治工程对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在土地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会对地表景观结构带来较大的改变,致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发生变化,从而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带来较大的影响。

2、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

近年来,生态型土地整治试点在各地陆续展开,总结起来,大概分为三种模式,既以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丘陵山区地形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和喀斯特地貌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其中平原地区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中,平原地势平缓宽广,而且耕种田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整,具有较好的路渠网格,整治工程难度不大。在具体整治工作中,可以通过农田景观设计,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构建多层次的空间结构,更好的满足不同生物的需求。丘陵与山区则地势起伏较大,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地形轮廓,水土极易流失,土地整治难度较大。在具体整治过程中,需要兼顾到山区特有的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等特征,以“养”、“护”为主来对山区耕地的质量和生产条件进行恢复,实现对山区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护。喀斯特地貌土层较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生态十分脆弱,这对机械化耕作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同时田间道路也没有形成网络,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而且没有相应配套的水利基础设施,这为山地的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在整治过程中,可以通过形成相对规则的格田,提高格田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土地集约利用;有针对性的进行表土剥离和回填,并通过增施各种肥料来提高土壤的肥力;采用生态沟渠设计,在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无论是哪种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都是以多元创新作为理念依据,以生态化作为整治的重点方向,在土地整治整个过程中都将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伦理学和景观生态学作为理论依据。

3、生态土地整治工程设计融合生态理念分析

3.1、相关生态化土地整治的理念

(1)景观特征理论研究

景观是由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土地利用等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区域景观或特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欧洲联盟颁布的“欧洲景观公约”承认景观在法律上的价值,承认并保持景观特征已成为欧洲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根据景观格局保护与恢复、景观特征维护与推广、历史遗址保护与恢复等原则,建立景观特征分类、描述与推广的评价方法,研究不同景观类型的区域景观重建、恢复、升级和保护措施。

(2)生态过程理论的研究

生态过程的研究,主要是指对水土流失、灾害防范防治以及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水土流失治理一直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内容。据相关土壤污染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土壤侵蚀以及非点源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调整景观格局来对土地污染进行控制,利用系统模拟的方式,可以使土壤中的硝酸盐含量降低30~50%,进而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良好水质的目标。

3.2、生物多样性重现和生态功能持续分析

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重建的核心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重现能否维持;土地的生机和活力能否持续发展;植被建立后能否自我恢复并达到良性循环。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中后期重点是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植被逐渐恢复时,利用景观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注重物种组成、年龄结构和资源利用的多样性,构建空间上植被搭配合理、生态上安全的格局,逐步形成完整的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持续的效益产出,再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退化及未利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快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研发

土地整治生态建设需要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材料,为建设工作提供基础性保障。我国在次方面相对薄弱,鉴于此,应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进行生态化高科技材料及技术的研发。及时针对上述科研机构的成果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科技成果应及时投入到土地整治工作之中。

3.4、植被重建和景观再造分析

在土地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过程中,需要以植被恢复作为关键点。遵循生态学理论基础来对植被的组成、结构和空间进行配置,对植被的生态完整性、多样性、植被间的互惠性和植被的乡土性进行重视,针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来选择植被,尽可能地使用本地物种,同时还要筛选出再生能力强及根系发达的植物种类,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对于植被恢复的经济产出尽量淡化。在植被恢复的中间过程中,要注重植被的组成、结构、层次和地表覆盖,确保生态系统内能够稳定提供动植物生态的食物和养分,以此来促进生态区域的恢复,进一步提升恢复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在植被重建过程中,还要对土地附近植被的空间配置和格局进行考虑,对于土地恢复地与现存大型植被斑块较近的情况,需要构建廊道和连接,使其与这些植物斑块有效衔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态功能的持续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地是发展之本和民生基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土地整治需求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好的土地整治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最终推动我国社会的积极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客观分析我国土地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生态景观建设的角度来进行土地整治策略的科学制定和不断完善,充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使用率并保护我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谭少军.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布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

[2]孙彭成.典型沟道土地整治工程对降水转化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3]唐秀美,潘瑜春,郝星耀,刘玉,任艳敏.海南省热带台地生态化土地整治分区与工程设计[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06):1093-1101.

[4]高星.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土地整治项目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