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1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不良反应的处理探讨

于伟红

关键词:硬腰联合麻醉;不良反应;处理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肌肉松弛效果好、麻醉可控性强,麻醉时间能够延长,方便术后镇痛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CS-EA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缺点,本文就CS-EA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处理办法总结如下。

1CS-EA时腰麻及硬膜外麻醉作用失败

CSEA时腰麻失败率为10%~25%,穿刺针改进后,其失败率降至2%~5%[1]。引起腰麻失败的可能原因如下:①腰麻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回抽脑脊液和注入局麻药时阻力大,注药时容易遗漏麻醉药。②将注入硬膜外腔试验量的生理盐水误以为脑脊液。③穿刺技术不熟练,判断不准确。④硬膜外麻醉失败可能是因为多次手术硬膜外粘连麻醉药扩散不好,再就是置管失败和误入血管。处理:①麻醉有效但效果欠佳,可以适当给以静脉麻醉药完成手术。②麻醉无效,改全身麻醉或重新穿刺。

2硬膜外针刺破硬脊膜

如果硬膜外针的位置不在正中,而是成角度地进入硬膜外腔也会使腰麻针难以穿透硬脊膜。有时既使腰麻针穿过了硬脊膜,由于腰麻针很细,容易被组织碎片阻塞,也会导致无脑脊液回流。反复穿刺,结果穿破硬脊膜。处理:①可以在严密监测下给以连续硬膜外麻。②改在另一点穿刺行CS-EA。

3腰麻后硬膜外置管误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

由于硬膜外导管是在腰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置入,置管误入血管,需调整体位重新置管或行硬膜外穿刺。处理:对于短期内手术则放弃置管,退出硬膜外针:长时间手术,则再次行硬膜外穿刺。如果由于硬膜外导管进入蛛网膜下腔,早期出现的全脊麻征象可能被误以为是先前腰麻的效应。因此,CS-EA时应象硬膜外麻醉一样必需给试验量,同时必需严密监测麻醉平面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4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相互作用

CS-EA中,硬膜外给药有可能使腰麻平面上升,其机制主要是容量效应,当硬脊膜囊受注射药液挤压的影响,引起腰骶部蛛网膜下腔压力增加,促使蛛网膜下腔中含局麻药液的脑脊液向头端扩散。另一方面,腰麻对硬膜外麻醉也有增强作用,局麻药可能通过腰麻针在硬膜外留下的小孔而渗入蛛网膜下腔。总之,应用CS-EA与单独使用二者中任何一种麻醉方法相比,阻漏平面均较高,血压波动也较大。这对老人、高血压,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就比较危险。处理:减少腰麻药的用量,对于身体状况好的患者用0.5%重比密布比卡因2.5~3.0mL,面状况欠佳的患者减少至1.8~2.2mL,阻滞不全,硬膜外少量给药补充。其实,CS-EA时腰麻药的用量应少,麻醉平面就不会太高,阻滑不全,由硬膜外少量给药补充,这样麻醉效果好,患者也安全,充分体现了CS-EA的优点。

5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正常成年人腰麻后心率在50次/min以下者约占2%~-13%[2]。手术时,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动过缓常见,而腰麻时的心动过缓与交感神经阻滯有关,并导致各种心动减缓性心律失常。处理:术前开通静脉输液,加强监测,孕产妇给以麻黄素10~15mg静脉注射,腰麻时轻度心动过缓(<60次/min)就应给以阿托品0.3~1.0mg,必要时加麻黄素6~15mg治疗。

6腰麻后头痛

CS-EA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腰麻后头痛,比例较小,发生率为0.82%~2.3%[3]。脑脊液丢失还是其主要原因,这就与操作者熟练程度、穿刺针型号有关。其次,注意是否有脑膜炎,CSEA后脑膜炎发生率极低,预后良好。一般于麻醉后24h出现症状,伴有中度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畏光。脑脊液检查示白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增多、蛋白含量升高。因此,对于难以解释的CSEA后头痛,应及时进行脑膜炎相关检查及治疗。处理:①穿刺前认真摆好患者的体位,减少穿刺次数。采用“笔尖样”穿刺针,正中穿刺。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CS-EA穿刺时宜采取相对“非接触”原则。

参考文献

[1]谭春娜.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不良反应与处理[J].家庭医药,2019,(5):375.

[2]刘康,张燕,吴月祥,等.纳布啡对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时布比卡因最低有效的影响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8,12(4):183-184.DOI:10.3969/j.issn.1009-6019(z).2018.04.211.

[3]黄金波.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在脐以下的手术的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3):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