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黏膜多点结扎加粘膜下注射术治疗直肠脱垂9例

/ 1

直肠黏膜多点结扎加粘膜下注射术治疗直肠脱垂9例

张庆东王丽娜

张庆东王丽娜(南阳市中心医院肛肠科河南南阳473009)

【中图分类号】R6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8-0097-02

直肠脱垂是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脱出在肛门外的一种常见的疾病。2005年10月我院收治9例直肠脱垂患者,采用直肠黏膜多点结扎加粘膜下注射术以及相关治疗及护理,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例病例均为2005年10月~2010年4月本院收治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8~61岁,病程3~42年。符合“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依据诊断分型标准,其中Ⅱ度直肠脱垂6例,Ⅲ度直肠脱垂3例。

2.治疗方法

2.1手术方法术前清洁灌肠,保留导尿。取右侧卧屈膝屈髋位,会阴及肛周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嘱患者努挣排便使肛管及直肠脱出肛外,在脱出的肠管腔内用组织钳将黏膜提起,用血管钳钳夹黏膜组织,注意不要钳夹直肠肌层,用圆针、7号线在基底部行“8”字形缝扎形成黏膜结扎点,用上述方法结扎更多的黏膜点,使每个黏膜结扎点相距1~2cm。络合碘消毒肠腔,在每个结扎点的基底部用50%葡萄糖液注射约1ml,使局部黏膜呈淡白色。同理处理脱垂的直肠表面黏膜。最后一圈黏膜结扎点应距齿线上1cm。然后将脱垂的直肠托送回肛内。

2.2术中注意事项术中结扎时由肠腔近心端开始,尽量不要钳夹直肠肌层,防止肠溃疡后引起感染。结扎点不要在同一平面,防止肠管环状狭窄。结扎沿直肠轴线呈柱状排列,加强疗效。直肠托送回肛内后检查直肠远心端黏膜是否松弛,必要时隆起黏膜予以结扎;远心端黏膜注射最好在直肠托送回肛内进行。注意结扎后直肠肠腔大小为食指顺利通过为准。

2.3术后处理予常规抗感染、止血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直肠内放置痔疮栓,日二次。保持大便通畅。痊愈后保持大便通畅,每日二次提肛锻练,一次十五分钟。

3.疗效标准及疗效评定

3.1疗效标准:

3.1.1痊愈:便时直肠粘膜无脱出。

3.1.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脱出显著减轻75%。

3.1.3无效:症状及脱出均无明显改善。

远期疗效标准:术后随访二年末见复发者。

3.2Ⅱ度直肠脱垂痊愈6例。Ⅲ度直肠脱垂痊愈2例,好转1例。二年后其中一例Ⅲ度直肠由痊愈降为好转。

4.讨论

直肠脱垂为肛肠科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满意疗效。药物治疗时间长,起效慢。手术方法甚多,大致分为直肠悬吊及固定术、脱垂肠管切除术。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及骶部4种。各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但应采用何种手术方法一直存在较多争议。直肠黏膜多点结扎加黏膜下注射术,手术中多点结扎部分直肠黏膜,可以紧缩松弛的直肠黏膜,使直肠得以维持较高张力,使直肠脱出的黏膜与肌层、直肠与周围组织产生纤维而被黏连固定,松弛脱出的直肠变短,从而阻止脱出。另外丝线缝扎后可作为异物刺激造成局部无菌性致炎作用而产生纤维化。50%葡萄糖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高渗液体,注入结扎点后可改变直肠壁肌层与粘膜层之间间隙的渗透压,使组织通过无菌性致炎作用而产生纤维化[2],促进直肠壁肌层与粘膜层纤维组织增生,从而达到粘连固定、止血的目的。

通过丝线结扎和药物共同作用,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引起局部纤维化,形成较强的瘢痕组织,使直肠黏膜与肌层、直肠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以粘连固定直肠脱出。同时还能使局部血管闭塞而止血效果,防止结扎黏膜脱落时引起的出血。术后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同时注意饮食控制,功能锻炼,从而保证长期的疗效。术后脱出、坠胀等症状消除,无便秘及稀便。由于仅报告病例较少,尚需随访长期疗效,注意控制并发症及后遗症,还需更多病例来论证。

参考文献

[1]胡伯虎.大肠肛门病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78—379.

[2]黄乃健.直肠脱垂临床研究的有关问题[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