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探究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

白长艳

楚雄欣源水利电力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现阶段的河道治理大多更加强调泄洪排涝工作的落实,同时力求保持原有的自然特性,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平衡运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纵观我国的河流治理的整体局势,仍存在着诸多的阻碍性问题和局限性因素,其中当属防洪方面为典型,防洪方案的落实依旧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人文和社会的运作需要,给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无法高效的解决,最近几年来,我国逐步关注生态治理工作的落实,同时在治理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总结最为高效、适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基于此,笔者主要针对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究,而后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建议,以下为详述。

关键词: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评价方法

河道治理过程中的生态评价可谓是重点和要点,可将生态系统运作中的诸多问题予以全方位的反映,尤其近几年来,我国对于水利建设以及河道治理工作的越发重视,整体的河道治理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仍需要运用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制定最为系统化的生态河道治理模式,本文针对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落实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而后对其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究,希望笔者的分析给有关人士以一定的借鉴和启迪。

一、对于河道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一)河岸防洪性能薄弱

纵观我国的河道质量整体情况,仍旧处于较为松懈的装填,特别是周期性极长的河道治理尤为明显,如若此时未能给予相应的管理和切实的维护措施,将会使河堤结构出现各类问题,河岸防洪性能也会相对较弱,情况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最终还会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1]。

(二)违规占用问题严重

我国的河道治理环节,常出现违规种植经济作物的情况,如若这一时间范围内,出现洪水灾害问题,将会给河道的行洪性能,甚至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三)管理力度不足

众所周知,河道治理以及管理工作的落实都极具难度,同时会面对着极为繁重的工作和任务,实际的河道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管理不及时、不准确的现象,加之河道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不合理,都将会给河道运维工作带来阻碍,与此同时,河道治理环节还存在着教育力度不足、保护宣传不到位的情况,频频出现违法乱纪等严重问题[2]。

二、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探究

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将会涉及到诸多的工艺措施和技术手段,应当将这些技术措施进行有机的融合,而后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河道治理方案,为日后整体的河道治理工作落手注入活力。

(一)河道护岸技术手段

笔者对河道护岸的几种主要形式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后,发现可总结为生态型结构、混凝土结构和浆砌石结构这三类,这几种形式都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实践施工环节,可以结合河岸坡面的实际结构形式以及参数等诸多要素,择选最为适宜的河道护岸结构[3]。

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结构可谓是最为典型的、传统的护岸结构形式,它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占地少等优势,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弊端,比如,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融合性较弱,从河道的长远化发展来讲,将会对河道生态系统的构建形成一定的限制。

(二)河岸植被设计手段

河岸周边的植被设计也是河道治理的重点和要点环节,可将其分为人工种植和自然种植两类,其中的自然式植被的种植方式体现了植被的自然性特色,在此过程中,可对自然环境进行全方面模拟,色彩鲜活、鲜明,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人工种植的植被设计方式,则较为规范,整齐度较佳,可见下图1。但是,实用性相较于自然式植被来讲较差,缺乏实际的观赏性。

图1-河道植被设计人工种植方式

(三)河道线形设计手段

河道线形设计种类主要涵盖着自然曲折型和直线型两类,直线型河道大多都会被应用到河道治理环节,在应用此技术手段过程中,将会利用河床挖深、河道取直等措施,满足泄洪的实际需求,但这样会导致河道生态功能一定程度的受损,对于河道的长远化发展极其不利。

但是,自然曲线的河道线形,则全方面将河道的自然形态予以保留,为河道和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以及河道生态的多元化特性保持提供了相应的保障[4]。

(四)生物修复技术手段

河道治理工作的落实,较为常用的还有生物修复技术,此技术手段还可将其细化为水生植被恢复技术、生物浮岛技术、人工湿地以及水生植被恢复技术等,水生植被恢复技术的实际操作性能较为简洁,同时应用范围也在日趋拓展,呈现出普遍性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我国的人工湿地发展形势被人们重视,人工湿地的发展可以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还可以真正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美化,但是,纵观此技术措施的应用实践性能,仍旧具有诸多的局限性因素,更加适用于相对宽广的河道治理工作中,方可提高河道治理工作效率[5]。

三、水利和水质评价分析方式

水利功能指标的有效评价是水利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工作落实应参考的重要数据信息,而水利功能指标的制定则需要结合历史上的设计排洪流量以及最大洪峰流量等数据参数,这是河道防洪工作评价的基本评价手段,所谓的河流生态需水量指的就是要基于生态环境高效运作这一前提条件,对其实际水量进行充分把控,而后控制河道水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水质指标可谓是河道评价中的关键因素,一般情况下,都会结合实际的水体污染情况,制定最为合理的、系统化的评定方案。

(一)水生物指标的评定

水生物这一指标在评价体系之中是极为关键的指标因素,其中涵盖着微生物指标、植物量指标和动物量指标等多项因素,这些水生物可以将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全方位的体现,也可表明河道系统中水体的实际质量是否合乎相关制度规范的需求。

(二)河道生境指标的评定

河道自然性指标中的关键因素之中包含着生境指标,同时它也涵盖着许多其他的重要因素,比如,护岸指标、河道渠化以及弯曲程度等都是典型。护岸指标是结合河道周边的植被生长情况以及河道所体现的透水性来予以确定的。其中的河道渠化程度则是指人工渠道占据整体河道的范围和比例。生态护岸工作的落实,需要长时间的考验,方可体现其实际价值,最终也可为植被的生长创造优良的生态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的运作平衡,离不开河道运作环节的推动,河道具有诸多的作用,排涝泄洪均为典型代表,河道治理是确保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措施,可给人类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曙雄,许时发,陈枫等.试议生态工程技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20).

[2]张成,吴荣.生态建设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以辽河河道治理为例[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1-6.

[3]郭二鹏,王保林.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基础及模式[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58(4):548-548..

[4]王兵,刘慧博,李峪等.深潭的功能及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构建模式[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12(3):107-112.

[5]孟颖,王玮,邓龙斌等.浅析河道治理过程中生态水利的应用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4(31):746-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