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转向探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修辞学转向探源

朱雁芳

(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20世纪见证了修辞学的全面复兴,开始与其他学科如哲学,文学批评,语言学等相结合,如西方哲学以语言分析作为构造,解释和评价理论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凸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修辞学;修辞学转向;当代修辞学

理查德•罗蒂(1984)提出“语言转向”,“解释转向”和“修辞转向”这三个术语,并指出目前在学术演讲中“修辞转向”正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取向。当前学术界中,语言学中的其他学科迅猛发展,修辞学却遭到“边缘化”。“修辞学的困境”早已成为让修辞学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破除这一困境,他们一方面分析修辞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并探索传统修辞学理论的缺陷,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新的理论支撑。

一、修辞学转向前的研究重点

所有的修辞学都可以看作古典修辞学理论体系在不同时代经过各种境遇历练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们也可以说在修辞学转向之前,西方修辞学所研究的问题不外乎集中于传统修辞学所规定的修辞目标,修辞受众,修辞构思,修辞论辨,修辞风格及修辞劝说性,或然性等(李小博,2005)。

顾曰国把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古典修辞学(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两个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在此期间,修辞被视为人文的通科,它把演说和写作的艺术结合到任何话语当中,稳居统治阶级获得霸权技巧的文本训练手段的宝座。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所研究的问题归纳成一种相对而言较为系统的理论,被分为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记忆和讲演技巧五个部分。第二阶段,中世纪修辞学(从罗马帝国覆亡到文艺复兴,即公元476年至公元1416年)。中世纪的修辞学发展相对而言较为缓慢,修辞学萎缩到了修辞形式研究。在奥古斯汀(St.Auguistine)的努力下,被古罗马修辞学家所忽略的古希腊的修辞学哲学基础有所恢复。他鼓励以古典修辞为基础建立基督教的宣教修辞,由此开启了布道修辞学。到第三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们重新发现和重视古希腊时期的修辞学著作。第四阶段进入启蒙期后,人们更加崇尚科学,追求理性。这一时期的鲜明特点是将文体风格与文学创作及评论紧密结合。在第五阶段中的19世纪修辞学进入低谷时期。由于受17世纪以来科学和哲学革命的影响,修辞学开始质疑区分逻辑学和修辞学的做法,古代演讲术在修辞研究中的地位也逐渐减弱。许多修辞学家和哲学家主张它与语言学,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建立了密切联系。进入到第六阶段当代修辞学后,学者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修辞是“学”还是“术”的争论,修辞学学科性质的讨论,修辞学研究范围的争论,修辞学研究方法的讨论,修辞与语法关系的讨论,修辞学实用化的探讨等等,贯穿了整个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历史。一部现代修辞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探索修辞学问题、寻求科学解说、建立与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的科学发展的历史(史灿方,1996)。当代修辞学发展的方向得到了一个重新定位,多元化和学科交叉成为现代修辞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20世纪里出现的修辞哲学,动机修辞学,论辩修辞学,小说修辞学和认识论修辞学等注重对修辞对象的拓展,主张将话语看作一种社会行为,将社会中的人作为修辞理解和阐述的对象之一,强调修辞交往的互动性和主体间性,坚持把修辞看作一门研究人类知识性质,根据,局限及其合法性的艺术。

二、转向后的修辞学要点

“修辞学转向”本质上是一种在现代语言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逻辑学基础上,将古代传统的“劝说艺术”重建为一种全新的论证艺术的运动。Simons(1990)在《修辞转向》中提出了“修辞转向”的基本假设。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修辞转向。修辞转向意味着人们对真理,现实,主客体关系等的重新认识,是一种反客观科学主义的人文回归(曲卫国,2008)。2005年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首届主题为“修辞学转向”的修辞学沙龙上,李秀明教授认为修辞学转向有两个方面的理解:其一“转向修辞学”,指的是语言学以外的各种学科吸收,借鉴修辞学理论而产生的方法论建设;其二“修辞学内部转向”,它指的是修辞学内部在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上的经历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转向后修辞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使用符号互相交流的能力,是人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学者认为转向后的修辞学是认知语用学的一个分支。语形,语义,语用分析与语境实践,语境分析及其各种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之间内在的关联和同一成为修辞学转向后的后现代修辞学的方法论特征。这样一来便赋给了转向后的修辞学的研究予无穷的潜能,将一切修辞化,几乎无所不包。但修辞学研究范围的扩大,也有可能导致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失去修辞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科特征。于是学者们也很快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呼吁修辞学与其他学科对话的同时,也力求廓清学科本身的研究重点。

三、修辞学转向对人文科学,哲学等及其学科发展的影响

从古典修辞学开始,修辞学与哲学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20世纪初哲学家对语言的关注导致哲学界出现了“语言转向”,哲学的中心话题便从知识起源,认识论等转向了语言的意义。而修辞学转向更是促使了哲学研究对象,视角和方法的变化。修辞学转向是哲学力图克服逻辑经验主义的的预设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结果,也是克服理性主义和非理性对立的可能选择(魏屹东,2002)。

修辞学转向之所以能在哲学,科学及其它学科中产生强劲的渗透力,与转向后修辞学方法的特征是分不开的。这些特征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可选择性,通过对特定范式或创造意向的选择,修辞学方法为新的学科,理论模型和新的解释逻辑的产生和扩张,提供了可能的创造空间;二是可发明性,语言本身就是具有可创造和发明特征的,而转向后的修辞学更是重构了各种语言形式关系,而这一特征恰好适应了人文科学,哲学的解释需要。从人文科学角度出发,所谓人文科学的“修辞学转向”指的就是人们对修辞在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的作用的重新认识。因为社会认知,外部存在及主体世界等都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被文本化,主客体在认识过程中力量也在修辞的调节下得到平衡。随着修辞学转向的广泛深入,语言作为一种总结和桥梁无疑为它们的相互渗透融合寻找到了新的哲学研究基点上的合理途径,从而增进了哲学,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对话,为它们在本体论性,认识论性和方法论性上达成整体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找到了突破点。即使从微观层面分析修辞学转向的意义,也不应该把目标锁定在语言文本上。在当前的政治氛围下,我们的叙事策略也发生了一场微妙的修辞学转向,从而进入了一种更为机智和诡秘的反讽的修辞语境,这就要求我们从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背景出发,以避免沟通理解之间的南辕北辙。

四、结语

本文围绕修辞学转向,对比了修辞学转向前后的研究重点,突出体现了修辞学转向后修辞学研究方向和重点的战略性转移,分别从微观和宏观意义上来分析修辞学转向的科学意义,并归纳了修辞学转向对修辞学本身以及人文科学,哲学及其他学科的深远影响。希望本文能在这一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也希望能与更多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听取更多专业意见。

参考文献

[1]H.W.Simons,TheRhetoricalTur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0.

[2]RichardM.Rorty,TheLinguisticTur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7.

[3]曲卫国人文科学的修辞转向和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浙江大学学学报,2008,Vol.38.

[4]李秀明,缪俊.修辞学的转向—复旦大学首届修辞学沙龙综述.修辞学习,2006

[5]李小博,朱丽君.科学修辞学的理论源泉.齐鲁学刊,2005.7.

[6]魏屹东.认知转向:科学哲学发展史上一次新的战略性转移.2002.

[7]史灿方.现代修辞学的几个特征.修辞学习,1996.5.教育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