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与蜕变——基于“弘元大厦改造工程”等案例浅谈既有建筑改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重生与蜕变——基于“弘元大厦改造工程”等案例浅谈既有建筑改造

钟承霞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作者将既有建筑改造和利用作为研究课题,针对其中的两类工程改造提出为“重生”和“蜕变”两大目标,并基于本人的工程实践和其他案例,梳理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与要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既有建筑;重生;蜕变

【中图分类号】TU7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6-0233-03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众多领域已深入人心。然而,在房地产蓬勃发展的中国,大拆大建已司空见怪,其中不乏质量尚好仍可使用的建筑,这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浪费,也使城市的历史记忆处在逐渐消失中。难道“铲旧出新”是既有建筑的唯一出路?如何避免简单粗暴的拆除,又能通过改造提升旧建筑的价值,甚至重塑城市活力?

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及借鉴相关资料研究了其中两类建筑:一类是规划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维持原有功能或引入相近功能并对平立面进行改造的较为普遍的改造工程;另一类是改变规划用地性质,对既有建筑注入新功能及新定位,使改造后的建筑起到激发旧城活力作用的工程。该两类建筑改造的关注点和设计策略是有所不同的。

1.适应性改造与建筑的“重生”

对于第一类既存建筑,功能的适应性改造和立面的融入性设计是建筑师需关注的重点。本人主持的杭州“弘元大厦改造工程”①(图1)即属此类。

图3

弘元大厦的前身浙江兽王大厦(图1、2)为综合性办公大楼,位于西湖文化广场以东。该建筑体型敦厚,外饰暗红色镜面花岗岩幕墙并镶有较多的装饰线条,透出业主展示经济实力的意愿和偏传统的企业理念,在周围简洁的浅色调现代建筑群中略显突兀。

新业主杭氧集团公司打算将其改造成总部办公大楼,他们希望改造后的建筑以全新的现代而稳健的建筑风格体现大型国企稳步发展的理念,造型既不陈旧、也不过于前卫。从城市角度,大楼改造后应能较好融入周边建筑和城市空间环境之中。

图6

构思前,我们首先对环境和建筑进行踏勘。基地狭小(图3),总平面需处理好办公主入口、沿街礼仪性入口及地下车库出入口等关系;原综合楼的平面经改造后应符合总部办公楼的要求;立面需与周边建筑的风格与色彩相协调,还应关注中北桥、西湖文化广场等重要视点的景观。

我们认为首先是新的立面必须“脱胎换骨”,并能同时符合业主和规划部门的期望。

由于原建筑体型比例不佳,我采用了强调竖向线条的方案(图4),配合原结构条件,以竖向的浅色花岗岩柱饰配合铝质装饰线条和通透的立面,使建筑显得挺拔向上、明朗舒展,呈现大型国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方案一经推出就得到业主认可,改造后的建筑以崭新的面貌自然地融入了环境(图5、6)。

图8

针对原建筑北入口的压抑感,我们果断打掉了入口上方的厚重体块,代之以通高敞亮的主门厅(图7)和宽大舒展的钢结构雨蓬(图8)。使用多年后,业主对这一改动仍颇为满意。

与西湖文化广场隔路相望的中北桥视点十分重要。在设计制作效果图时,我们采用了人工照片植入模拟,对立面细节、线条、材质及贴邻建筑关系进行推敲。建成后的实景几乎与当时的模拟场景一模一样(图9、10),基本达到设计期望的效果。

除了外环境,我们还对原兽王大厦的内部结构、楼层平面、机房、地下车库等进行详细踏勘和分析,结合甲方设计任务书和现状结构条件对上述部位的功能提升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事实上,对平面功能的适应性改造提升与立面改造也是密切相关的。原建筑的高窗台小窗户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大开间办公模式,必须以通透敞亮的落地玻璃窗取而代之(图11、12),同时我们还取消了原综合楼专用的交通核,使办公空间更为开阔、布局更为合理。

图10

图14

平面优化中,我们还利用地下室坡道下方和机房局部的通高空间增设机械立体车位(图13、14),改善员工停车条件。

小结:既有建筑平面功能的改造,关键是解决好新旧建筑布局上的矛盾并充分适应与利用原建筑特点;立面改造,并不需要每幢建筑都“出奇制胜”、争奇斗艳,但一定要从城市环境的层面去寻找与周边建筑相互和谐的线索。当建筑之间构成和谐关系时,即使单栋建筑“貌不惊人”,却仍有助形成和谐的城市空间环境。

2.全新功能注入与“蜕变”

第二类既有建筑(或场所)的改造需要注入全新功能又能延续原有历史文脉要素,目的是通过新的功能定位使其对旧城振新作出贡献。以常见的工业遗存建筑的改造为例,大致类型有三[1]:文化创意产业区(如杭州丝联166创意产业园(图16))、工业遗产旅游区(如杭州杭氧杭锅区块(图17、18)、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图19))、主题公园区(如杭州江墅铁路遗址公园(图15)、法国雪铁龙公园(图20、21))。

上述类型既有建筑和场所的改造策略大致为:

(1)整体或片断化的原貌保留并存:如杭州江墅铁路遗址公园(图15),遗存的火车头作为景观历史片断,讲述着老底子的“杭州故事”,给高楼包围下的街区增添了悠远的历史氛围。

图18

(3)“全新形象、继承特征”②:对于遗存质量不高、地块价值需要提升的地段,往往是“拆旧出新”。但需通过重现与原遗存有相似“尺度、形式和材料”②的建筑及环境,来营造具有相似历史氛围的场所。法国雪铁龙公园正属此类(图20、21)。该公园没有留下原雪铁龙工厂的任何痕迹,但保留了场地上最突出的历史特征——原有垂直于河道的工厂用的通道和斜向路网——以体现历史文脉(图20),全新的形象却依然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历史的存在(图21)[2]。

图21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用“重生”来形容第一类建筑的改造利用,重点是改造的适应性和环境融入度;而用“蜕变”形容第二类改造,重点是延续文脉的全新形象。然而,无论用怎样的手法构建新旧建筑间的关系,都是为了将建筑设计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让历史在“重生”和“蜕变”中得到永续。

注释

①“弘元大厦改造工程”系本人于2010年在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期间主持的设计实践,主要合作者有陈雷、王林玉等.

②《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既有建筑更新、修复技术及其材料的再利用策略》,P145-148.

参考文献

[1]杨昌鸣主编.《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既有建筑更新、修复技术及其材料的再利用策略》[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郭湧.《新青年读老经典之雪铁龙公园》,风景园林新青年网站(www.youthl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