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杭州部分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赛前紧张焦虑状态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对杭州部分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赛前紧张焦虑状态的研究

韩敏

浙江省萧山中学浙江杭州311201

摘要:现代训练中心理素质对运动员的影响很大,因此,心理素质训练已经成为现代竞技体育中重要的训练环节,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保证。为了很好地了解赛前紧张焦虑对运动员的影响,提高运动员对赛前心理的认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法、现场提问法、统计分析法等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结果。

关键词:青少年赛前紧张焦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杭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随机抽查的110名运动员,共发110份试卷,收回问卷103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其中男女运动员各5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关于运动训练、运动心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的资料。

(2)问卷法:通过向被测试者发放问卷得到数据。

(3)访谈法:有针对性地对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现场提问和谈心得到第一手资料。

(4)数字统计法:把所得到数据输入Excel进行统计。

二、分析与讨论

1.影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赛前紧张与焦虑的因素

(1)运动员的训练年限与紧张和焦虑的关系。

表1.运动员的训练年限与紧张和焦虑的关系N=100

表1的结果表明,我所调查的运动员中,训练年限运动成绩和紧张焦虑的情绪成反比。同时也和运动员的运动专项成绩成反比的关系,运动等级越高紧张和焦虑程度就越低。由此可以看出,运动年限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情绪,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的“以赛代练”的主要原因。运动员比赛越多比赛经验就越丰富,比赛经验越丰富自信心就越足。

(2)运动员的性别与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关系。

表2.运动员性别与焦虑紧张关系的调查表N=100

表2调查结果显示,我所调查的运动员中,男性运动员在赛前紧张焦虑情绪略比女性高,这和我们平时的经验和一些专家学者调查有一定的出入。但是从我以上的调查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青少年年龄段女性运动员比男性运动员更加稳定,女生比男生发育早,成熟比男生早,心理也就成熟早。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怎样根据运动员性别年龄有计划、有原则地制定训练的计划和心理的培养。

(3)赛前紧张和焦虑与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有关。

表3.高中各年级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紧张焦虑程度调查表N=100

表3的调查表显示,高年级特别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赛前紧张和焦虑明显比高一、高二的高;通过调查与现场和部分队员及他们的教练进行访谈,包括自己做运动员时的经验,大致的原因是因为高三学生都面临着升学问题,而好多队员都希望在运动会上取得好的名次或者是达到国家的一定等级,这样就能上一所好点的大学。

(4)比赛规模大小和对手的情况与赛前紧张焦虑的关系。

表4.比赛规模大小和对手情况对运动员心理情绪N=100

由表4可以看出80%多的运动员会因为运动会规模大小和对手的情况对自己的情绪有很大影响,而和高水平队员的谈话中,从他们的话语中可以感到运动成绩越高的队员,比赛规模越大他的竞技能力表现越好,而运动水平较低的则相反,而且还会根据对手情况而影响自己的成绩。

(5)比赛时间远近与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关系。

表5.运动员焦虑和紧张情绪与比赛时间的关系N=100

表5调查显示,运动员紧张和焦虑情绪随时间的临近呈上升趋势,运动员的情绪紧张焦虑和距离比赛时间成正比。

(6)不同运动项目特点与赛前焦虑紧张的关系。

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紧张和焦虑的程度也不一样,径赛运动员紧张和焦虑的程度明显高于田赛的运动员,对技术要求强的项目要低于径赛项目。

2.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克服赛前焦虑和紧张的基本途径

(1)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就是有目的地使运动员在接近比赛的条件下(诸如比赛的规模、地点、对手以及观众、气候、饮食等)进行模拟实践练习,这种训练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运动员的比赛适应能力,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定型结构,以便使技术、战术水平得以正常的发挥。

(2)深呼吸调节法:这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法是全身放松,微闭双眼,然后张开嘴巴,以横膈膜进行深呼吸,并把全部心思集中在怎样做深呼吸上。

(3)音乐调节法:音乐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而且不同节奏的音乐还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音乐可以调节运动员的示警系统。

(4)按摩调节法(肌肉放松法):赛前,采用不同速度、幅度、方向和节奏的动作练习,能起到临场调节的作用。例如,当情绪过分紧张时,可采用一些幅度大、速度和节奏慢的动作练习,可降低情绪的兴奋性,消除紧张。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通过调查发现杭州部分16~18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赛前紧张和焦虑受多方面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训练年限、比赛的期望值,以及对手的情况影响最大。

(2)在基层运动队中,很少有专门心理专家或教师参与训练过程,使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

(3)调查发现杭州部分16~18岁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缺少系统的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这与教练员或体育教师缺少系统的、基本的、专业的理论与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2.建议

(1)通过本文研究认为,应近一步加强对教练员和体育教师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培训。

(2)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应科学地、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3)心理训练应与素质训练、技术训练、专项训练相结合,常年坚持不懈,不可间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运动员良好的、符合专项特点的心理品质形成。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约翰·赛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9。

[3]张羽文汇报[M].文汇报社,2004,5。

[4]沈信生等田径百问[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