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核心知识,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1

抓核心知识,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吴洁

柳州高级中学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在化学科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老师们面临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难题。这就要求教师传递核心知识的切入点发生变化,学生在认识物质变化本质的基本视角发生转变。本文以化学必修一,必修二为载体,探讨从化学核心知识入手,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化学核心知识化学素养必修一、二

一、确定核心知识,制定引领核心知识的基本观念目标

学生对概念理解容易出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化学观念之间、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缺乏顺畅提取知识的线索。因此,进行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首先就是要先于教学进行化学核心知识整体的分析,从中抽象概括出整个章、节的基本观念来作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

必修一的核心观念包括:分类观、氧化还原观、微粒观。以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该部分位于核心知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学生已经从化学理论的角度完成了物质“宏观”现象到“微观”变化的理论学习,但是却缺乏理解这些化学理论的物质基础,而原有教材是先学习物质变化,再进行“物质的量”、“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学习。与旧版教材的编排顺序相反的变化,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角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跟着这样的改变,先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化学观念,然后再在知识应用中深化化学基本观念,重视“过程与方法”在“知识与技能”培养中的凸显。

图一:《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中的元素化合物的核心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关系

二、基于核心知识、基本观念的课堂问题设计

必修二的内容包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部分,核心观念有:结构决定性质,可持续发展观。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关,有机物的性质特点与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在这两部分我们主要在“结构决定性质”的基本观念下建构对应的核心知识。化学能与电能、热能,化学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主要给学生传递可持续发展观。

“学案”教学是化学备课组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将导学思路设计成问题,将一般的过程引导变成问题引导,问题的设计指向核心知识,问题的解决需要用到化学基本观念。把学案变得更加开放,既保留了原有学案的优点,又增加了学案导学的思维难度,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会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方法。

我们在准备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内容时,把三节内容进行了划分,前半部分是研究原子内的组成、种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后半部分是分析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直接相邻的原子间的强烈作用、原子不直接相邻的弱的相互作用力。学生需要将宏观、微观、符号各层面有机结合。微观结构决定物质宏观性质。因此,我们将教学分两部分: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原子内部结构

《化学键》→原子间作用

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把第一节、第二节进行整合,并围绕核心知识进行提问,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预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思考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以核心知识为载体的课堂教学组织

化学学科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形成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对《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将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来进行我们的教学设计,尽量将知识的逻辑顺序、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参与知识建构、形成学科思想和方法。

图二:教学设计流程

实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心象系统。因此,我们对教材实验进行了顺序调整、增加,用实验说话,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在宏观、微观系统中进行流畅转化,突出化学的学科特点。

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突出氧化还原观,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物质的性质,将Fe2+能被氧化和Fe3+能被还原串在一起,掌握铁三角的转化关系。

在明确的基本观念引导下,学生在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的相互转化关系时能够从价态、价态间的变化去认识物质的性质,这也是本节课“过程与方法”目标。

实现三维目标,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制定引领教学的基本观念目标,设计基于基本建构的问题,以化学核心知识组织教学活动。要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还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策略,完善课堂操作体系,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莘赞梅系统思考学科内容深层理解核心知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2)。

[2]房宏周文荣从“知识为本”走向“观念建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3)。

[3]李南萍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课程的建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