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地铁列车救援效率的分析杨振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提高地铁列车救援效率的分析杨振伟

杨振伟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315000

摘要:地铁是运量大、安全快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地铁运输载体的列车在故障救援时,受到车站没有配线而不能越行等因素制约,对后续列车造成较长时间的阻塞,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不良影响。本文从地铁列车故障救援的影响和效率分析入手,结合地铁运营管理的经验,对提高地铁列车故障救援效率进行可行性研究,提出提高救援效率的合理化建议,达到提升地铁运营服务水平、提高地铁在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中地位的目的。

关键词:提高地铁列车救援效率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地铁因其大运量、安全快捷、准点舒适等特点,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受建设条件、投资规模和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车站基本上没有配线,没办法组织列车越行或长时间的迂回运行。

从一般意义上,一方面是耽误了乘客出行的旅途时间,二方面对地铁运营管理造成负面影响,不但影响了地铁运营服务质量,而且还削弱了地铁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竞争能力。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影响了乘客出行和耽误了他们的旅途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生产,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

所以,如何安全、高效地组织处理地铁列车故障救援,尽快开通受阻塞的线路,有其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影响地铁列车故障救援效率的分析

1.地铁列车故障救援的组织处理过程概述

列车在车站或区间发生故障后,司机根据《车辆故障处理指南》对故障现象进行判断和处理,同时报告行车调度员,行调扣停后续列车、对全线列车运行进行调整,并联系车辆检修调度向司机提供技术支援,当司机判断故障不能排除或达到一定的时间标准时,行调将组织列车救援,当救援列车连挂故障列车动车后,受阻塞的列车开始逐一恢复运行,待救援列车将故障车推进前方存车线或折返线(有条件时可以直接回车辆段),救援任务结束,救援列车重新投入运营服务。

2.地铁列车故障救援影响情况分析

列车故障救援影响情况分析主要是对乘客旅行时间、影响人数方面,结合运营管理规章制度的有关要求,进行计算、分析。

2.1按客车和信号系统设计最高运行速度80Km/h考虑,救援客车的推送运行时采用RM(限速人工驾驶)模式,最高速度为25Km/h,实际运行速度为22Km/h及以下,考虑到救援列车与故障客车的连挂,进站对标停车清客和存放故障车等低速等因素,其平均推送运行速度为20Km/h左右。考虑到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利用后续列车担任救援,并使用往前推进的方式,本文主要针对救援时推进运行的方式进行研究。

2.2按列车故障救援影响时间30分钟考虑,从表一的影响时间关系式中,则有14+t=30,得t=16(分钟)。按t=16分钟计算,能推送的运行距离如下:

1)如救援列车的平均速度20Km/h,不考虑对后续客车(以正常的35km/h旅行速度运行)扣车而对乘客旅行时间的影响,根据S=V*t,得出能推送的运行距离S=5.3Km;

2)如救援列车的平均速度20Km/h,考虑对后续客车(以正常的35km/h旅行速度运行)扣车而对乘客旅行时间的影响,根据S=V*t,得出能推送的运行距离S=4.0Km;

上述计算是在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值,还要考虑到员工操作和乘客配合等一些不可预测因素。

3.影响地铁列车故障救援效率的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影响列车救援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

3.1列车故障发生地点。离存车点(如存车线、折返线及车辆段等,下同)的距离(S值)越大,救援时对后续列车阻塞时间越大,受影响的乘客越多。这跟线路设计时,配线的密度有较大的依赖。

3.2救援列车的推进运行速度。推进运行速度越低,把故障列车推进到存车点所耗的时间越大,救援时对后续列车阻塞时间越大,受影响的乘客越多。这跟设计时,车辆的车钩及中梁的强度,和牵引、制动及控制系统的要求所决定。

3.3故障救援程序及人员操作的熟练程度,是影响列车救援效率的管理因素。

三、提高地铁列车故障救援效率的可行性研究

综上所述,要提高地铁列车故障救援效率,就要从设备上和管理上进行可行性研究。

1.缩短救援列车推进运行时间的设备方面研究

故障列车救援推进运行速度多高,和需要推进运行距离多长,是影响后续列车阻塞时间的重要因素,提高救援列车推进运行速度和减小推进运行距离,是从设备上提高列车故障救援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效果最明显。

1.1提高救援列车推进运行速度的研究

救援列车推进运行的速度,决定着后续列车能否按图定的区间运行时间和停站时间执行。以最高运行速度80Km/h为例,设计的列车旅行速度为35Km/h左右,要满足后续列车正常运行,前行的救援列车推进运行的速度必须≧35Km/h,考虑到在运行前方存车点,须减速对位停车及摘钩、换室操作等因素,需预留3~4分钟时间。通过计算,救援列车推进运行的最高速度需按45Km/h考虑。

可行性评估:列车故障的判断和处理、救援时连挂至动车的各步骤已花费8分钟+一个行车间隔(按2分钟),故障列车的前行列车已经远离S=35?10&pide;60=5.8Km,后方的救援列车如用40Km/h平均速度需69.6分钟才能赶得上,但按40Km/h的平均速度,69.6分钟时,救援列车已运行S=40?69.6&pide;60=46.4Km,按目前的《地铁设计规范》,不可能在45Km内没有存车线或折返线。所以,上述建议是不存在救援列车追上前行列车的,是安全的。

1.2合理设置配线的研究

地铁线路中多长距离设置存车线路,是决定列车故障救援时需要推进运行多长距离的客观因素。按目前的《地铁设计规范》,3~5个站设置配线,但没有详细明确是渡线,还是存车线或折返线,而且,如果平均站间距离大,那就更不好说了。按前文的分析计算,设置存车线的最大距离为5.3Km。本文建议线路配线设计时,按相隔5Km设渡线、再相隔5Km设存车线的最低标准考虑,同时考虑建设施工条件和与邻线设联络线时的配合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比较,选取运营服务水平能接受、建设施工和投资条件可行的优化方案。

2.运营组织管理上的研究

在行车设备条件既定情况下,就需要从运营管理上进行优化,达到挖潜提效、提升运营服务水平的目的。主要从救援程序、规章制度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着手。

2.1救援程序和规章优化研究

救援程序的优化主要是研究组织救援时各步骤是否合理、必要、安全和高效,并制定各个环节的时间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合理选择救援列车与故障列车连挂前、后的驾驶模式,以缩短救援列车运行时间。

2)故障列车司机救援准备,及与救援列车司机直接有效的沟通联系。

3)连挂试拉好后,故障列车司机对故障列车的制动、联动模式的设置时间,及到推进运行前端的走行时间。

4)在有可能进行救援列车推进对位、换端折返等线路旁,预先做好救援列车司机确认到位停车的标志,帮助司机提高一次性停车的准确性。

2.2相关人员处理能力培训

1)加强组织司机、行调对《车辆故障处理指南》的学习,设置各种车辆故障对司机进行强化培训,日常注意加强司机人工驾驶技能的培训;

2)加强行调应急应变能力的培养,做到对列车故障救援预案心中有数,指挥得当;

3)加强对列车故障救援预案的学习,组织行调、司机和车站人员对预案进行模拟或实作演练;

4)对列车故障救援的表现进行分析、总结,不断优化预案、程序,对典型个案制作培训案例,供全体行车、设备检修人员学习、借鉴。

四、结束语

地铁列车故障救援效率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它的研究将对运营服务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