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区民居建筑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长沙地区民居建筑探究

罗畅

罗畅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长沙城处在湘中地区的文化大环境中,受其影响,既是湖湘文化形成的主要场所,也是民俗文化特征体现的集中所在。长沙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过程,对其建筑特色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长沙地区民居建筑的布局、建筑材料和艺术样式。

关键词:长沙地区民居建筑;布局;建筑材料;艺术样式

相较于浙江、安徽或山西、陕西等具有鲜明建筑印象的省份,湖南并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建筑风格,而是保有一种较为分散的建筑形态:湘西与蜀黔交界少数民族聚居;湘南兼有岭南地区细节特征;湘北略倾向鄂赣;长沙,地处湘中,则趋于中庸融合的态势,综合起来形成一种混沌的建筑形态特征。但是,比较而言,由于湘西、湘南本身的少数民族聚居和发展较缓慢的历史原因,保留下更为完整和突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象,近几十年来获得了建筑学界相对频繁的研究机缘,而长沙地区,虽有更为广阔的物理性地域和更加复杂的人群居住历史,却较少被大家研究和关注。

总体感官上,长沙民居相对于北方民居,显得较为轻巧、通透;相对于江南民居,则较为朴实、粗犷。作为有山岳环抱,湘水穿流的自然环境下成长生活的长沙人,自古便将中原的豪爽大气与南方的婉约暧昧融合成一种包容万象的中庸态度。

长沙地区民居建筑布局

长沙地区住宅平面布置形式是丰富的,虽然组成的单位本身相对简单,可是组合的方式并不拘泥于几种固定的格局,随着功能需要,地形变化和发展要求等条件,创造出不同的变化。即便采取几何对称的轮廓,而其内部的平面结构仍然富于变化;由于长沙气候炎热,通风颇为重要,因此多数住宅建筑都会选择开敞式布局,四面闭合的方式采用的并不太多;即便是城市住宅周边筑有高墙,宅内房间也不一定呈四合状的排列。

住宅方向,以南向为主,东南向次之,北向亦不少;正东西向,除非场地限制一般都不采用。住宅内部重要房间如堂、主人卧室等所在的“正屋”必位于住宅主轴上,以南北向为主,次要的房间所在的横屋则与主轴垂直,一般为东西向。如果遇到基地限制,正屋必须布置为东西向时,则利用走廊或出深檐等来解决西晒问题。若有内院或较大天井,通常则植有梧桐等树木以便遮荫防晒。房间宽度普通约为3.6M—4.2M,进深则多为5M左右,室内高度一般在3.5M至4.2M之间。其中,正屋的堂屋因为祀奉祖先,照例比其它住房略高,此外,大会客厅等也比普通住房略高。随着近代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渗入,近代城市的分区逐渐淡化了等级观念,而强化了功能概念。

长沙城内民居建筑由几户成街成巷的组合,类似于组团式排列形式,一般一个组团少于十户,既易于保证安全性,又兼顾各户的朝向,体现了更高的居住要求。在尽量节约空间的基础上仍然讲究建筑环境,注重建筑的舒适性,独门独户,闹中取静。即便到今天,仍有不少老长沙人们还在享受或怀念这样的邻里关系。

长沙地区属丘陵地带,人口密度较大,民居多为密聚而且相连,自由发展。因雨水较多,民居悬山出挑较大,前檐大多设有柱廊,利于保护墙体,主体和较低的厢房毗连搭接,显露局部出口,构成生动轻巧的造型特点。依经济条件的不同,人们就地取材,也多用青砖墙、卵石墙、木板壁和竹编粉墙。

多样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对长沙地区形成山丘平原不同地域建筑的诸多类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城区,传统建筑较为高大,讲求南向、穿堂风和遮阳等降温措施;而在山区温差较小,建筑因山就势,则朝向、通风等要求不十分严格。

长沙地区民居建筑材料

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因地制宜角度出发,不同地区建筑也会因为当地盛产的建筑材料而发生构造式样上的变化,因此,在了解构造特征之前,长沙地区所普遍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出产情况也能说明建筑风格形成的缘由:

木材:因为多雨潮湿,松木易生白蚁,大多数民居建筑以使用杉木为主。虽然长沙地区只有东部浏阳等地盛产木材,但湘江上游的衡阳、永州一带盛产杉木,质量很好,沿水路运输方便且成本较低,足可供应长沙地区建筑之用。

麻石:长沙丁字湾麻石,加上长沙地区周边如湘乡和桃江的大理石、祁阳白石、邵阳等地的青石,以及其它的石料含量丰富。丁字湾的麻石远近闻名,是铺路、架桥和做雕刻的好材料,几百年前就曾远销外埠,长沙城里的主要老街都是麻石铺就而成,麻石街道深锁人们的记忆,是长沙历史文化的有力见证。

砖瓦:长沙区域内各地城乡都可生产青色窑砖及青布瓦。

琉璃制品:长沙铜官窑的琉璃制品拥有很悠久的历史渊源。除了生产琉璃瓦、琉璃装饰构件外,还生产瓦管。产量大,质量好,自给之余还远销区外。

长沙地区民居建筑艺术样式

长沙一带的民居建筑样式既有朴素的实用性,又有细节装饰的优美性。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房屋布置开敞,前后院落广阔,房屋较高,开窗面积较大,出檐较深,构成了其特有的明朗而轻快的格调。一切装饰处理都基于实用和经济的前提之下,充分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特征,配合构造上的需要,伴随经济条件的不同,灵活地创造简明有力的形象。

就建筑艺术的处理手法而言,也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重点突出:长沙地区住宅的艺术处理一般着重在大门、屋脊、封火墙及门窗。二是艺术处理手法轻快秀丽,既不同于北方的沉稳厚重,也不同于岭南的细致繁复。

长沙传统建筑文化中至今尚存生命力的部分包含两部分:可视部分和可悟部分。可视部分主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形体整体环境(实体和空间),而可悟部分主要指长沙人群体中存在的共同的价值观。通过古民居,可了解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内陆水运业逐渐萎缩,商埠地位与繁荣均成为历史,古城的大部分建筑改为民居,隐逸在现代化城市的核心。然而,崇商的祖先却为后人留下一份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所以今天我们研究所谋求的并不是再现昔日的风范,而是寻找新的解释和新的语汇。长沙古民居建筑形态,不但融汇了多种民居形式也反映了地域特色和商业形态的需求,沉积了人类历史文化记忆,凝聚着一个时代的民族情结。

其实,建构建筑文化的传统特征就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中精华的、至今仍有活力的部分,特别是其中具有地域特征的部分,可以更好地为塑造现代地域建筑文化特色服务。现代地域建筑特色的体现不是对传统地域建筑的简单模仿、抄袭,不只是形式上的继承,而是对其深层次内涵的理性承传,尊重自然和人文环境,尊重历史背景,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克修;谭建华;袁汉坤等.“暧昧”长沙[J].中外建筑2008(10)

[2]陈爱平.湖南风土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王振复.建筑美学笔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杨慎初,熊传薪,巫纪光.湖南传统建筑[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5]刘振芳.长沙文化圈建筑文化传统特征建构的探索[D].湖南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