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麻醉与球后神经阻滞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1

表面麻醉与球后神经阻滞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分析

王银歌

王银歌(河北省唐县人民医院眼科河北保定072350)

摘要:目的:比较表面麻醉与球后麻醉两种方法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表面麻醉组与球后神经阻滞麻醉组,观察患者术中疼痛程度及对手术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疼痛及对手术的满意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表面麻醉组麻醉风险小,优于球后神经阻滞麻醉。

关键词:球后神经阻滞麻醉;表面麻醉;白内障超声乳化

[中图分类号]S85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白内障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有两种手术方式,即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及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者为临床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手术医师有的采用表面麻醉,有的采用球后神经阻滞麻醉,现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采取表面麻醉方法与球后神经阻滞方法的病例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共451例499眼,表面麻醉组221例245眼。球后神经阻滞麻醉组230例254眼。表面麻醉组年龄为47-90岁,平均年龄64.3岁,男性99例,女性122例。球后神经阻滞麻醉组年龄为53-87岁,平均63.5岁,男性110例,女性120例。两组对比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老年性白内障397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49例,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5例,。根据核硬度分级[1]两组患者均为Ⅰ-Ⅲ级核。术前视力为指数/1米-0.2。

1.2麻醉方法

表面麻醉组采用0.5%爱尔卡因滴眼液进行麻醉:术前10分钟开始术眼结膜囊给药,每隔3分钟1次,每次2滴,连续3次后手术。术中可增加麻醉次数。

球后神经阻滞麻醉组采用2%利多卡因3ml,术眼球后注射。

1.3手术方式

两组患者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超声乳化碎核。植入可折叠软性人工晶体。

1.4观察指标

评价患者的主观疼痛采用4级分级:0级:无疼痛。1级:轻度疼痛2级:中度疼痛3级:重度疼痛。术前患者被告知在术中任何时候感觉疼痛以及疼痛的严重程度均应及时告诉医生。术中疼痛的严重性以及所发生时的手术操作均由助手口述,手术室指定护士及时记录。

手术的满意程度:在手术结束时询问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程度,并且按照以下分级:1级:不满意;2级:既无满意也无不满意;3级:满意。

2.结果

2.1术中疼痛程度:表面麻醉组:0级197(80.41%)眼,1级38(15.51%)眼,2级10(4.08%)眼。轻度疼痛多发生在植入人工晶体或移动人工晶体时触及虹膜睫状体时,不需追加麻醉药物次数。中度疼痛为晶体核硬,超声时间延长,或术中出现并发症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所致,追加1-2次避免麻醉即可完成手术。在表面麻醉下221例245眼均能顺利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疼痛指数均在可难受范围。球后神经阻滞麻醉组:0级200(78.74%)眼,1级54(21.26%)眼,均能顺利完成手术。

2.2手术结束时询问对手术的满意程度:表面麻醉组:3级212眼(86.53%),2级33眼(13.47%)。球后神经阻滞麻醉组:3级190眼(74.80%),2级60眼(23.63%),1级4眼(1.57%)。不满意者均诉球后麻醉时疼痛及心理恐惧。两组患者术中疼痛及对手术的满意程度无明显差异。

3.讨论

球后神经阻滞麻醉存在许多并发症,导致手术风险增加,如球后出血、眼球穿通伤,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神经损伤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众多眼科医师的努力探索下,表面麻醉逐渐显示出其优越性。爱尔卡因通过稳定神经膜,阻断神经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而达到麻醉作用。结膜囊给药,易于迅速扩散,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眼支所发出的分支,使结膜、巩膜、虹膜无疼痛,表面麻醉强度较可卡因高,对角膜的损伤较可卡因、丁卡因弱,作为眼科用表面麻醉剂,可以满足速效性、麻醉深度、麻醉持续性、对角膜安全性等各种条件。保证了眼内手术的安全进行。

表面麻醉下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较球后阻滞麻醉有很多优点:1.避免了球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风险。2.解除了患者对球后神经阻滞麻醉的恐惧,缓解了患者术前心里紧张情绪。3.术中患者眼球可以按术者意愿改变注视方向,使手术者更方便快捷的完成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守志,杨贵舫.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

收稿日期: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