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师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中职语文教师应树立的教育观念

翟晓婷

◆翟晓婷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014000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观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改变中职语文的尴尬处境,需树立中职语文教学的教育观念。

一、终身学习的观念

1.社会发展要求中职语文教师终身学习。当今社会,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科技层出不穷,教师天天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着的世界。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都在变,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课堂教学要求中职语文教师终身学习。常听到有些语文教师感叹:“做教师难,做语文教师更难。”其实,做中职语文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的组织性、纪律性较差,中职语文教师要想上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语文课,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精心的教学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极强的课堂调控艺术……这一切又要求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其它有关教育的学问,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管理学、教育技术等;不仅要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还要完善自己所任教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在这种情形下,中职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行动口号和重要思想,其核心内涵是: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体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长期以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相当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传递”轻“引导”的现象,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其灌输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发展是不全面的,思想是僵化的,关键时刻很难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中职语文教师要想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就要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标准,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合理定位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策略,创建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机制。

三、创新教育的观念

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或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中职生是我国不完善、不合理的基础教育分流制度给职业学校带来的“特殊的群体”。面对这样的“特殊群体”,中职语文教师就要增强创新教育意识,解决自己面对的“特殊问题”。中职语文教师应怎样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创新教育呢?

首先要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创新精神。中职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做一个“新老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唯一获取知识的渠道,与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相比,学生更乐于接受后者。新的教学方式要求中职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中流行的热点话题、当代时尚的最新元素,要了解迈克尔·杰克逊、周杰伦等学生崇拜的偶像,了解日韩影剧、流行饰品、手机短信、卡通漫画等。总之,就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进行创意设计,做创新型教师。

其次要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语文教师应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皆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了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得了石钟山命名原因……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2.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会自然而然地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下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下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也能让学生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创新的意识。

3.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这不仅会限制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了《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对这类问题教师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相反,教师首先应肯定这位学生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然后再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去分析。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如果能相机引导,有助于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