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例题情境改造促进数学有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注重例题情境改造促进数学有效教学

施文流

江苏灌南县中学外国语学校施文流

在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逐步转变为: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巩固应用.创设好的情境,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可以改变原来的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在却忽略了课本例题的情境创设,大部分老师讲解例题的现状,都是“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新鲜感,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觉得教师不一定要讲书上一模一样的例题,课本例题也要注重情境改造.

在日常数学中,教师对例题应结合本地、学生等实际情况,不能视“例题”为“神圣不可动摇”的经典,应该对课本例题大胆进行选择与改编,优化例题情境,则就会使他们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会诱发学生自觉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那么,具体来说,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我们该如何改造课本例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呢?本人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的几种形式:

一、设计实验,创设实践操作的例题情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育家的名言告诉我们,动手操作是思维的源泉,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工具.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在数学例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素材,创设实验情境,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探索规律,获得命题或领会数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例1-1,如图1,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CD相交于点O;正方形A/B/C/D/的顶点A与点O重合,A/B/交BC于点E,A/D/交CD于点F.

求证:OE=OF.

这是苏教版课本上的一个典型例题,结合例题的特征,把例题改编成操作题,使问题拓宽,加深,变活,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试一试,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例1-2、如图,制作两个正方形纸板,是正方形纸板的中心,正方形纸板AA/B/C/D/放在点处,并将纸板绕点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猜想OE与OF的大小关系,然后再用刻度尺或圆规验证刚才的结论?你能用证明吗?

例1-3、如图2,已知△ABC中,AB=BC=1,∠ABC=90°,把一块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DEF的直角顶点D放在AC的中点上(直角三角板的短直角边为DE,长直角边为DF),将直角三角板DEF绕D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1)在图1中,DE交AB于M,DF交BC于N.

①证明DM=DN;

②在这一旋转过程中,直角三角板DEF与△ABC的重叠部分为四边形DMBN,请说明四边形DMBN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是如何变化的?若不发生变化,求出其面积;

(2)继续旋转至如图3的位置,延长AB交DE于M,延长BC交DF于N,DM=DN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继续旋转至如图4的位置,延长FD交BC于N,延长ED交AB于M,DM=DN是否仍然成立?请写出结论,不用证明.

二、直观展示,创设揭示问题本质的情境

直观法就是通过展示模具、图形等显性材料,让学生观察,从而发现问题的隐性面得方法.

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过分抽象的内容他们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如果能把典型的例题通过直观教具来演示,加强直观教学,则有助于兴趣的激发.

例2-1、已知:如图5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结合例题的特征,改变教学呈现方式,提供木条制作的中点四边形模具,学生操作展示,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例2-2、⑴如图6,用木条钉成四边形ABCD,E、F、G、H分别是四边中点,改变四边形ABCD的形状,观察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

⑵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根据上面的展示,不管原四边形的形状怎样改变,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始是什么四边形?你会说理吗?

⑶改变四边形ABCD的形状,使四边形ABCD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和等腰梯形,画图研究中点四边形EFGH形状.

(4)决定中点四边形EFGH的形状的主要因素是四边形ABCD的边?角?对角线?……

(5)若中点四边形EFGH分别为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则四边形ABCD是否一定分别为菱形、矩形(等腰梯形)、正方形?

三、设计诊断,创设主动质疑的例题情境

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N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每办法.”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例题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例3-1、已知:如图9,△ABC内接于圆O,AB是⊙O的直径,

,判断直线AD与⊙O的位置关系,

并说明理由?

学生完成例3-1后,结合例题的特征,去掉原来例题的条件“AB是⊙O的直径”,让学生观察还像刚才那样做是否正确?你认为如何解答?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知识障碍,让学生陷入“圈套”,或使学生难以解答,激起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3-2、已知:如图10,△ABC内接于圆O,

,判断直线AD与⊙O的位

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四、开放探究,创设发散思维的例题情境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例题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现行课本的例题都是结构规范、条件与问题搭配刚好,问题和答案唯一的习题.教学时可以适当改变现有的呈现方式,将教材上的例题去掉或弱化某些信息,或隐藏某些问题,或改变设问的方式均可得到很好的数学开放题.我们在例题开发教学中,可选取一些例题进行改编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的开放习题以教材中心习题为依据,紧扣知识点,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很乐于思考并会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体验.

例4-1、已知:如图11,∠EAC是△ABC的外角,

AD平分∠EAC,且AD∥BC.

求证:AB=AC

例4-2、已知:如图11,∠EAC是△ABC的外角,①AD平分∠EAC,②AD∥BC③AB=AC从上面条件中任选两个作为条件,一个作为条件,能构成几个命题,并加以判断?

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组合的方式也很多,学生的参与面广,课堂教学效果好.

通过上述例题的改造,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课本例题都可以“披上漂亮外衣”而由学生自主发现并自主提出,而且这种改造使原本的例题更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对数学更加充满信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注重例题情境改造促进数学有效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学例题时应该把单调乏味的内容改为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把随意拼凑的数据改为真实背景的数据,把教师的教具演示改为学生的学具操作,把教师照本宣科的出示改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出示,使例题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探寻中,我们必须重视例题的有效教学,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研磨例题,做有效文章,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