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左继怀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650304

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发布了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样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避免教学与实际脱离。网络安全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如何适应教育部提出的高校转型发展要求,形成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专业结构与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呢。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的选择和培养目标问题

以往的网络安全教材,因为国内好的网络安全教材并不多,所以选择了国外的经典计算机网络安全教材《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但是这本网络安全教材理论较多,出版时间距离现在使用教学的时间已经有好几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而现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与社会密切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

1.2理论教学存在问题

以往网络安全的理论教学中会让学生掌握大量的有关网络安全的概念和术语,比如密码学中的古典密码学,对称密码学,公钥密码学的知识,应用层的安全,传输层的安全与网络层的安全等。但是学习的大量概念和目前生产实践中能够应用的知识点有哪一些,是否适合企业需求,是否以服务地方经济来制定课程体系的,这些都存在一些偏差。

1.3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以往的实验教学仅仅让学生掌握一些扫描软件和加密软件的使用方法,或者使用一些提供好的黑客工具来进行网络攻防的实验。这些黑客工具普遍较老,并不能在最新的操作系统(如win10)下直接使用,甚至很多黑客工具会被杀毒软件报告清理,比如破解windows的sam文件得到系统密码的工具,缓冲击溢出攻击的工具,一些木马植入的工具等。所以传统的网络安全实验教学模式会通过虚拟机软件Vware安装多个不同的低版本的xp操作系统,或者安装存在不少漏洞的操作系统来配合这些老的黑客工具帮助学生完成实验,使学生能够体验到黑客攻击的过程。但是并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具有各种类型安全网络的分析和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

2“网络工程”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学习的双主体性,努力促进学生从学到研,教师从教到导的转变。为了完成上述转变,本课程针对不同教学过程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传统技术方面,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但对讲授内容进行了精简,不求面面俱到,而力争把迁移性较强的关键知识点讲透。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为主,同时充分利用板书的优势,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对核心知识点的反复讲解,形成高概括性、易辨别、巩固的学科认知结构,为知识迁移打下基础。使得学生能够跟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化。在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则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体情景和实际项目为案例,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来提高学生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之后给出相应的评论。评论的重点不在于结果的对错,而在于点评学生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亮点和疏漏,从而把知识和经验通过点评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跟踪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课程中,笔者选择部分新技术让学生自行跟踪。首先,以反转课堂为手段,让一组学生搜集某一新技术的基本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介绍。然后,鼓励其它各组进行提问,负责搜集资料的学生再根据问题进行答辩和补充。最后,全体同学对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对新兴技术的敏锐性。由于此类讨论不像上述案例分析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再发现,而且笔者在若干次的讨论中发现高年级本科生搜集资料能力已经较强,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去理解新技术。所以不宜再采取。鉴于此,笔者认为不应像传统的讨论教学法一样对讨论的方向和过程进行太多限制,而应当采取更加开放的课堂设计。但同时受限于课程性质、课时数量和学生基础,不能像习明纳尔法那样采取完全开发的讨论设计。因此,笔者尝试以参与者的角色去影响讨论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发表和教师不同的意见,在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情况下尽力把握研讨的方向。上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达成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新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案例分析也较为积极。由于了解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有一定提升,在实验过程中相互讨论热烈,不再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操作。

3“网络工程”的课程考核方法

由于上述课程定位和教学方法以及内容的变化,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也进行了一定改变。以往的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和熟练程度,仅检验了课程中学生“应知”的部分。而对“应会”的技能和“应变”的能力考查较少。因此,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改为采用开卷考试,降低对学生机械记忆能力的考察,而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情景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试卷以案例分析题为主,占总分值的70%,学生必须根据设定的情景选用合适的技术完成题目要求。另外30%的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当前主流技术和新兴技术的了解,同时也考查少量的基础知识以保持考核方法的延续性。从考试结果看,虽为开卷考试,但是由于无法教材上直接找到答案而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时间较为紧迫,多数学生无法全部试题。考试成绩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许多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而部分学生由于其分析能力的欠缺无法适应新的考核方法,在分析题中选用了不适宜题目设定环境的技术和方案,因此卷面成绩相对较低。

结束语

随着近年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系统集成业的市场逐渐细分,网络基础建设直接面向具体应用。系统集成商承接的项目往往包含了从网络应用到网络基础建设的全部工作。作为网络专业方向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网络工程”的教学内容局限于局域网的建设和相关设备的使用,培养的学生将难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科学教育必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而综合应用素养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系统集成能力。要实现上述能力的提升,则需要提高课程和实际的关联性,大力加强学生的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耿.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5).

[2]倪亮,李向东,潘恒,夏冰,潘磊,郑秋生.《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

[3]李佟鸿,张天长.“网络安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