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效研究

刘凤鸣谢逢春易文枫黄业陈远鹏谢馥懋

刘凤鸣谢逢春易文枫黄业陈远鹏谢馥懋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液体复苏对各种原因所致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救治的88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复苏指标和患者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以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复苏24h后血乳酸水平(1.75±0.62)mmol/Lvs(3.20±1.30)mmol/L、碱剩余(-0.81±2.07)mmol/Lvs(-4.61±1.90)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13.37±1.87vs16.70±2.5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91.01%vs79.50%)、ARDS发生率(4.54%vs9.19%)、MODS发生率(11.36%vs1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显著改善各种原因所致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休克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休克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089-01

各种类型的休克,如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脓毒血症性休克,都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容量减少,而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1]。其中,低血容量休克是创伤患者的常见合并症,也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2]。液体复苏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抢救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低血容量休克液体复苏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对患者给予大量液体复苏(也称正压复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给予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也称低压复苏)。笔者对这两种复苏方式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入选标准为:各种原因所致中度(收缩压60~80mmHg,脉搏>120次/min)[3]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以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为最危急病因;患者于发生低血容量休克1h内开始接受液体复苏治疗。排除标准为:合并中、重度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受伤前服用抗凝药物;合并颅脑外伤、心肺严重损伤等其它致命病因。根据上述标准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我科进行救治的全部休克患者中选取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45例;患者年龄22~57岁,平均38.5±8.6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补液方法

患者入科后首先观察基本生命体征,之后采取抗休克体位、保证氧供、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和心电监测等治疗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大量液体复苏大方法进行补液,既在休克后1h内补液1000~1500ml,采用晶体液与胶体液配比,晶体液主要选择林格氏液,胶体液选择羟乙基淀粉、人血白蛋白等。一般根据患者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来决定输入液体量。观察组患者采用限制性补液方法进行补液,首先快速补充晶体和胶体液,当患者收缩压达到80mmHg后减慢补液速度,使患者血压保持在此水平。

1.3诊断标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补液量,治疗24h后患者血乳酸、碱剩余、PT等休克复苏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以评价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处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复苏过程平均输入液体(1308.7±298.4)ml,对照组患者复苏过程平均输入液体(2680.8±539.8)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p<0.001)。观察组患者血乳酸水平、碱剩余及PT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其液体复苏效果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患者治疗24h后监测指标比较

3讨论

低血容量休克是创伤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据统计32.6%~59.5%的创伤患者死于低血容量休克[4],因此进行及时的早期液体复苏至关重要。目前对于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补液方法,目前有两种观点:大量补液方法认为应早期、大量、快速给予液体以补充患者血容量,使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而限制性液体复苏理念则认为应适当控制输液速度,将患者收缩压升至80mmhg左右即可。传统补液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迅速恢复患者血压,改善微循环灌注,但其缺点也较多,包括容易诱发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ARDS、MODS等。张吉新等研究表明:应用常规大量补液患者ARDS的发生率为36.5%,MODS发生率为35.1%,均高于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ARDS8.7%和MODS16.5%的发生率[5],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均证明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动脉血乳酸监测、碱剩余和胃粘膜CO2张力等已经逐步取代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尿量等传统指标而成为休克患者状况的首选评价方法[6]。患者血乳酸水平及其持续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持续的高乳酸水平(≥4mmol/L)常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而在复苏的最初24h内使患者的血乳酸下降至正常水平(≤2mmol/L)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7]。碱剩余可以反应全身酸中毒情况,并可以作为提示患者进行性出血的敏感指标,其值越低则患者发生MODS的概率越大,病死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8]。而凝血酶原时间可以反映机体的凝血情况,大量液体输入产生血液稀释导致凝血功能受损。因此检测上述三项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应患者的休克状态及治疗效果。观察组三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改善微循环、抑制高碳酸血症、避免发生MODS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表明,对于各种原因所致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可以获得比常规液体复苏方法获得更高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嘎拉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2012(5):132.

[2]黄明静.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43-1244.

[3]景炳文.创伤与失血性休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3):215-216.

[4]支书华.国内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1):8-11.

[5]张吉新,李士华,毕宝林,等.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3):200-202.

[6]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8):581-587.

[7]莫蓓容,刘海丘,韩雪飞,等.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危重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A):1-3.

[8]ZHENGShi-Cheng,CHENJun-Chang,WANGKun-Xheng,etal.Influenceofpreoperativelimitedfluidresuscitationontraumaticshockpatient[J].JFourthMilMedUni.2009,30(7):65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