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徐珺

鹤岗市中医医院

【摘要】目的:根据临床治疗老年脑梗死疾病的资料与经验,分析西医联合治疗手段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20例,将其划分成每组60例病患的对照组与治疗组,给对照组患者使用单一的西医治疗手段,即通过静脉注入的方法给患者使用生理盐水与维脑路通药品,每天注射一次;给治疗组的患者在基础西医的治疗条件下使用活血通脉汤,记录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西医联合治疗组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在神经功能方面存在的缺损问题也被有效消除。结论:通过西医治疗手段可有效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采用西医联合治疗的方法可以提升治疗水平。

【关键词】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梗死;临床研究

脑梗死是当前老年人群体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疾病,其不仅发病率比较高,同时还存有多种并发症。老年脑梗死疾病还存在致残率与致死率高的问题,该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脑动脉系统存有粥样硬化的情况,同时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其脑动脉管腔存在过于狭窄的问题,局部血栓的问题形成之后,难以被消除,动脉系统也因此而产生了闭塞的问题,由于脑组织存在缺血的情况,因此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单一的西医治疗手段存在稳定性比较差的问题,现采用西医联合治疗的手段展开治疗活动。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择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20例,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0~82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52±8.25)分;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3~80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2.19±8.47)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情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疗法,包括控制血压、脑水肿、改善脑循环、防止并发症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入,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脉汤(处方组成:地龙15g、全蝎15g、黄芪20g、当归20g、半夏12g、天麻15g、红花10g、丹参20g、川芎15g、香附10g、三七10g)。l剂/d,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分服,14剂为1疗程。

2结果

对照组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20例,进步14例,无变化8例,恶化5例,总有效率78.3%,治疗组分别为20例、28例、6例、4例、2例和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疗人员在针对患者的病症展开医疗干预与治疗工作时,必须要掌握不同的治疗方案的关键要点,西医治疗是一种效率比较高的治疗手段,老年患者出现了脑梗死的病症之后,还会出现比较多的并发症,因此治疗工作必须及时展开。

西医治疗手段的优势除了在治疗效率方面有所体现,同时还具有突出的系统性,医疗人员应当需结合患者的病情治疗要点,在前期诊断环节中需全面掌握患者的患病情况。老年患者如果出现了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必须提高警惕,通过CT技术系统来获取诊断信息,可运用热导池检测器装置,该检测设备可对因血管狭窄而出现的脑梗死有着较好的检测效果。如果患者存在单一类型的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其可能存在腔隙性脑梗死问题,医疗诊断人员还要对其他危险因素的检查工作加大重视。完成治疗之后,还需配合可靠的医疗护理工作,避免患者出现脑梗死复发的情况,心源性脑梗死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概率。

安排西医治疗工作时,首先需展开脑卒中单元治疗活动。一部分患者在出现脑梗死症状的一段时间之后,其病情会出现恶化的情况,病情恶化的现象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同时存在的并发症问题也难以精准控制,患者必须立刻进入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医疗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动来选择预制对应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恢复神经功能,使用可靠的药物控制并发症问题。应当重点控制脑卒中复发问题,给医疗人员配备专业化的护理小组与医疗康复小组等。

采用西医治疗手段时,不仅需要给患者使用维脑路通药品,还需配合血管管理、心脏监护与呼吸道管理工作。脑梗死患者进入到急性期之后,其脑组织的实际供氧量必须充足,肺换气量不足、呼吸道部分阻焊以及肺不张等情况均会导致患者出现缺氧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呼吸道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

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并发症,其中房颤最常见。右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大,推测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所致。脑卒中时心电图改变包括ST段低平、QT间期延长,T波倒置及U波增高。脑卒中后应尽快行心电图检查,严重病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进行心电监护。监控和治疗高血压病是脑卒中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急性期由于紧张、膀胱充盈、疼痛、原有高血压病、低氧血症、颅内压增高以及局灶性脑血流量自动调节功能紊乱可引起血压升高或进一步升高。

理论上降低血压可减少患者梗死后出血危险性,防止脑血管进一步损害,并预防脑血管进一步损害。但血压低会降低脑灌注压。脑卒中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量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血压升高是脑卒中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目的要维持脑灌注压。血压降低会减少半暗带的脑血流量,扩大脑梗死灶体积,因此,高血压病的处理上,要维持湿度的脑灌注压,又要防止高血压对患者的损害。

将病人引入安静房间,排空膀胱,控制疼痛及让患者入睡等可使部分患者血压自发性降低,降低颅内高压的内科治疗可降低动脉血压。美国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2003年)的降压指征是不溶栓患者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时(除非有主动脉夹层、急性心梗、肺水肿和高血压脑病等),溶栓患者收缩压为>185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也有人认为有高血压病史者收缩压应控制在180mmHg。舒张压应在100—105mmHg。多数人认为血压极度升高(收缩压>220mmHg,舒张压>120mmHg)应早期降压。但降压不宜太快,静脉给药较胃肠道给药疗效好,原因在于静脉给药容易控制,同时扩张脑血管作用轻微。作用快的短小降压药如硝苯地平不宜使用,它可致血压骤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持续低血压较少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寻找病因,多为大动脉破裂、血容量不足,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引起心排血量不足。

发热影响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体温升高加重神经系统损害,可能与代谢需要增加,神经递质释放和自由基生成增加有关。应先确定发热的病因,并给予退热处理、抗生素或低温治疗,尽快把体温降至37.5℃以下。降低体温能改善疾病预后,实验研究表明,全脑或局部缺氧性脑损害后降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西医治疗老年性脑梗死疾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医疗成就,当前的西医治疗系统也逐渐成熟,尽管脑梗死等危险性疾病的治疗效率可被有效保障,但是治疗过程中仍旧有一些隐患,联合运用其他的治疗手段之后,老年脑梗死治疗过程也随之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李晓换.(2017).老年脑梗塞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分期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中医临床研究,9(17),80-81.

[2]陈彦峰.(2017).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实用中医药杂志(7).

[3]王惠霞.(2016).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老年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效果观察.河南医学研究,25(5),9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