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皮肤病100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儿童皮肤病100例临床分析

周大千周梅冰

周大千周梅冰(湖北省浠水县人民医院皮肤科湖北浠水4382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皮肤病的患病种类、例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降低儿童出现皮肤病的机率。方法:将100例接受住院治疗的皮肤病儿童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有53例男孩,47例女孩,男女之间的例数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性。儿童年龄在5个月至15岁之间,年龄的平均值为6.2岁;患病时间在3小时至11年之间,平均值为3.1年。分析这100例儿童皮肤病的种类、例数。结果:在本次作为观察对象的100例儿童中,有21例属于细菌性感染范围,占总数的21%;12例属于真菌型感染范围,占总数的12%;18例属于病毒性疾病范围,占总数的18%;剩余49例儿童全部都属于过敏性皮肤病范围,占总数的49%。结论: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儿童皮肤病学诊断及治疗的水平及质量同时获得了显著的的提高,相信在树立正确预防皮肤病理念的前提条件下,儿童出现皮肤病的机率一定会呈现逐年下降的理想趋势。

【关键词】儿童皮肤病100例临床分析

1基础资料

将100例接受住院治疗的皮肤病儿童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有53例男孩,47例女孩,男女之间的例数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差异性。儿童年龄在5个月至15岁之间,年龄的平均值为6.2岁;患病时间在3小时至11年之间,平均值为3.1年。

2症状表现

59例儿童由于过痒而忍不住挠抓;18例出现疼痛现象,其中一部分儿童的疼痛状况比较严重;其余23例儿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儿童面部是显现皮肤病相关症状机率最高的部位,本次观察中有47例儿童面部出现相关症状,占总数的47%;其次是肢体部分,以下肢为主,本次有30例,占总数的30%。综上所述,儿童过敏性皮肤病一般表现在暴露区域,传染性皮肤病出现的机率是非常高的。

3患病种类及例数

在本次作为观察对象的100例儿童中,有21例属于细菌性感染范围,占总数的21%,以脓疱疮为主要表现症状,同时也出现疖肿、外阴阴道炎等现象;12例属于真菌型感染范围,占总数的12%,以股癣、足癣及体癣为主要表现形式。18例属于病毒性疾病范围,占总数的18%,其中以风疹及水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儿童数量最多,第二大临床表现症状为手足口病,年龄较小患儿出现单纯疱疹的机率非常低。剩余49例儿童全部都属于过敏性皮肤病范围,占总数的49%,患病的表现形式及例数情况如下:4例血管炎性皮肤病,2例寄生虫,8例药疹,3例荨麻疹,2例红斑鳞屑性皮肤病,7例丘疹性荨麻疹,14例食物过敏性皮炎和药物过敏性皮炎,4例皮肤附属器皮肤病,5例昆虫及动物性皮肤病。

4分析与讨论

儿童皮肤病所呈现出来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过敏性皮肤病出现的机率是比较高的,在临床医学上这种皮肤病还可以叫做变应性皮肤病。本次作为观察对象的100例儿童中,有35例出现荨麻疹症状,占总数的35%;12例初相丘疹性荨麻疹症状,占总数的12%;48例出现药物及食物过敏性皮炎,占总数的48%;其余5例出现药疹症状,占总数的8%。所有儿童引发以上皮肤病的原因没有得到明确的证实,临床上一般认为是自身免疫、遗传、及环境等综合作用引发的。而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引发过敏性皮肤病,是因为部分抗原物质在儿童表皮DCs上反生作用,通过炎症性表皮树突状细胞及LCs对具有特异性的T细胞产生影响,Thl/Th2的分化与T细胞的活化出现差异,生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因子。IgE有效结合mDC及pDC的亚型受体,从而在AD上出现炎症症状。近几年以来,我国在探讨儿童皮肤病的领域中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研究结果,突破了传统方式的局限,更进一步了解并掌握其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方式,为儿童皮肤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在遗传及过敏等原因引发的皮肤病方面,仍然存在非常广阔的空间,需要医学人员投入大量精力去探索。避免儿童引发皮肤病最佳的方式就是根据其发病机制,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将患病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首先从父母出发,严格施行产前诊断,以实现迅速获得优生优育的目标,帮助父母及儿童树立正确的卫生理念,强化相关知识教育的普及程度,让父母和儿童都能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婴幼儿属于过敏体质,则尽量避免与毛织品或化学纤维类的衣物发生接触;儿童的进食类型应该满足自身实际情况的要求,同时符合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若儿童较胖,肤质属于偏油性范围应该多进食脂肪含量低、热量较少的食物;属于过敏性体质的儿童不能进食具有很强刺激性的食物,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进行选择或者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药物。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儿童皮肤病学诊断及治疗的水平及质量同时获得了显著的的提高,相信在树立正确预防皮肤病理念的前提条件下,儿童出现皮肤病的机率一定会呈现逐年下降的理想趋势。

参考文献

[1]傅伟.儿童皮肤病270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07).

[2]刘洋,陈向东.内皮素与皮肤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2(01).

[3]郭旭东.皮肤病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1(06).

[4]陈向齐,沈永榕,黄平,宋维芳,刘向农,吴洁,陈胜平.福州总医院皮肤科门诊近3年军人初诊皮肤病病种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01).

[5]顾有守.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