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进化,未来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教育进化,未来课堂

杜寒强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215122

【摘要】:云课堂、可穿戴设备、海量的教育资源……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课堂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教室不再限于几十平米的房子、教材也不只是书本的形式、学生将在一个个游戏中完成学习。

【关键词】:未来课堂教育现代化教育模式

今年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传统教育行业带来了挑战,教育如何适应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眼前的难题。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教学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那么,未来的学校课堂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笔者以为,教育永远都要围绕人展开,基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学才会有生命力,未来的教育教学,会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发生重大变化,但这些技术手段还是为教育教学服务,而不会取而代之.

今天,电子书包、多媒体课堂、O2O教育……各式各样、目不暇接的教育手段,已经出现。其实这些教育信息化手段正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也就是要实现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现代转型。

一.未来教育的模样

未来教育无处不在:

【课堂实景】我们的学生人手带着一台iPad(平板电脑),走进无线网络覆盖的教室,登录学习账号,跳出一段清欢迎进入学习的语音:“请问以下哪个选项符合标准答案”面对不同的选项以及图形与几何,学生开始饶有兴趣地查找并点击答案。这就是我们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在学习《简单的周期》这一堂课中展现给我们一线传统教师看到的未来课堂的模样。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像玩游戏一样,在iPad屏幕上点出答案。老师还会使用“电子书架”、“专题网站”、“网络搜索”、“校园图书馆”等功能,带学生一起了解、熟悉简单的周期,再进入“辨别周期”测试。从认识周期,倒学会辨别周期,再到创造周期,一堂精彩震撼的课堂展现再大家的眼前。教师能够再课堂上实时掌握学生的正确率以及出现的问题,展开高效的课堂。

未来3-4年内:学习游戏化、教育数据化将成趋势

【课堂实景】今年初,北京育才学校一年级学生期末考试不再是传统的纸笔测试,而是做游戏。学生人手一张体验卡,可以尝试“把耳朵叫醒”、“蚂蚁搬家”、“分秒不差”等多个项目关卡,每通过一项体验,家长志愿者评委就会给孩子们几颗小星星,代表得分。实际上,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等地,“学习就像打游戏”已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实现。

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未来的课堂又是什么样?教育理念的变更,带来师生角色的变化,也带来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新。同时,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也给课堂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纸和笔,大量应用高科技,学校覆盖在无线网络之下,教室成为实验室和生活场,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一些原本难以想象的情景正悄悄地发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芬兰“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项目将新技术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向人们展示未来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该项目的理念是运用积极主动、引人入胜的学习方法,取代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技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师生通过主动的、亲自实践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和学习。该项目的主要策划人之一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吉乐斯蒂·龙卡。她介绍说:“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发主动学习方法。物理空间和技术并不能真正解决所有问题,真正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改进。我们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信息的重构与接收。”学习实验室在学习实验室中,智能手机、iPad和其他技术都是一个典型学习日的组成部分。赫尔辛基大学行为科学系的“密涅瓦广场”是一个学习实验室,这里的创新建筑空间专为营造学习环境而设计。针对不同规模的学习小组和各种类型的活动,学校分别设有大小不同的空间,并应用各种技术。“这是为教师和学生打造的未来学习环境。”

二.未来课堂不是抛弃传统教学

未来的教学模式,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结合我们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更高的,更有效率的方法和技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高效率的教学模式下,达到更高的社会要求,有效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孩子形成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面向未来的课堂,要从知识点过关训练走向以素养为本,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理解力、判断力和德行,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价值。

未来的教育教学必须有更高的目标定位,聚焦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这不是单纯的知识,也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影响人一生的核心素养。

这里的核心素养,具体指的是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个人品行、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视野,在不确定的世界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自我管理及自信坚韧的品质等。既包括某门学科所特有的素养,也包括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人的内在素养是复杂的,试图建构一个完美无缺的素养体系恐怕只是徒劳。所以,学校还应该遵循实践逻辑,瞄准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当代青少年学生所缺乏的能力,要着力加以培养。

面向未来的课堂,要从知识点过关训练走向以素养为本,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理解力、判断力和德行,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未来课堂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多数是坐在课堂上,听老师灌输知识,通过他听,看等方法自行理解,通过习题加以练习。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暴露的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注重体验以及经历的课堂,给学生更多的感受,在学生自己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建立深刻的学习认知。

体验学习方式因学科而异。如地理课离不开野外考察,科学课总是要实验建模,思想品德课离不开践行,而人文学科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未来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这类课程。

体验中的感悟是真切的,同时也是独特的、局部的。体验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体验学习并不排斥其他学习方式。但我认为,体验学习是素养生成的基本方式,离开了体验学习,谈不上真正素养的形成。

由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我们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电子模型,海量动画效果,甚至VR实景技术,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形态特点,加深我们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在未来,老师们的任务是成为学生们的好伙伴,在课堂上运用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引导,并同学生共同探索,求得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共同走向师生终身学习的道路,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未来课堂教学理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