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思维引导下的海绵城市规划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韧性思维引导下的海绵城市规划策略研究

李婷婷

李婷婷

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随着城市社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水系统问题逐渐凸显,因此自2014年起,我国开始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以解决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相关问题,城市规划与建设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然而遗憾的是,2016年我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19城出现内涝,此情况导致民间及学术界的各种争论涌现。鉴于此,本文就韧性思维引导下的海绵城市规划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韧性思维;海绵城市;生态格局;管控机制

1、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旨在城市中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排放等方式,实施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城市的良性水循环。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在从源头到末端的所有环节中建立、使用雨水控制系统。与传统的雨水利用方式不同,海绵城市更强调自然吸纳雨水、存蓄雨水、渗透雨水与净化雨水。海绵城市理念其实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理念,并且以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最优管理措施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海绵城市不仅能够实现水质的生态可持续,还能够对降低雨水径流量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此外,海绵城市还具有应对能力较强的优点,对于不断变化的环境适应性较强,能够很好地保障城市的发展。

2、引入韧性思维的作用

引入韧性思维能够以新的研究角度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宏观角度构建更具稳定性的城市生态格局,解决系统性差、研究尺度单一的问题;从中观尺度建立具有应对雨洪风险能力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整体框架,使海绵城市建设与其他城市子系统间的专项规划高度协作,增强建设项目整体性,不再盲目依赖设施解决水系统问题;从微观尺度建设海绵城市设施,同时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与管理,增强海绵城市经济与管控方面的稳定性。

3、韧性思维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

3.1、构建具有生态韧性的海绵城市

城市的高速发展不仅使城市水系统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破坏了城市整体的生态韧性,使城市在遭受极端天气干扰时难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重塑城市生态韧性的角度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可从宏观尺度将城市、区域或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加强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等城市子系统面对外界干扰的恢复力,对其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进行系统化规划,识别其斑块、基质、廊道等生态本底的潜在风险和脆弱性,构建海绵城市生态格局,优化绿地系统。

3.2、建立具有社会韧性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提升社会韧性的方式体现在对管控机制的完善方面,通过定义不同阶段的管控主体、技术控制及管理实施三方面内容,来确保海绵城市体系建设过程有明确的部门负责、有完善的技术保障、有健全的制度管控,保障各职能部门间共同运作及对突发情况迅速响应,以此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韧性。建立健全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是海绵城市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在规划阶段需要重点进行技术控制,将规划设计成果转化为城市管理语言;在运营阶段加强管理实施管控,建立海绵城市信息管控平台,建设海绵城市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监控、评估、模拟、决策全程管控。

4、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思路

4.1、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中:①从城市建设应以水系统规划、整治角度出发,将该项内容充分的融入到城市化总体建设规划中,做到以湖泊河流为单位的综合性考虑,将自然生态功能与人工强化功能两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②在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还应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做好因地制宜的全面性考虑,促使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实际情况相符;③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将循环作为发展关键,进而从功能的角度推动城市水系统综合性治理。

4.2、以工程技术为关键,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工程建设技术比较关键。因此,从城市暴雨径流管理入手,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降雨量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充分性考虑周全。当前的城市中雨水进入雨污河流制的小排水系统,想要充分发挥小排水系统的排放功能,应采用削锋和错峰两种方式,有利于排水强度的降低,为市政小排水系统排水压力减轻提供基础。不过这种小排水系统只适用于一些小城市,大城市还是需要采用大排水系统。目前,我国的大排水系统已经被做出。且在武汉大东湖深邃工程中就应用到了大排水系统。最后,针对城市中的水资源污染形成黑臭水的整治,应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暴雨储蓄的基础上,做好城市污水全部截流工作,加强对补水充足、流动性工作,最后建立人工强化自然处理系统,促使城市自然生态净化功能得以提高。

4.3、以智慧水务为目的,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

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中,利用当下发展中的信息化技术,将海绵城市水系统推动智能化,或者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将水资源信息数据整合,进而利用仿真模拟技术再水资源系统在实施前,进行城市水数值模拟仿真,以便突出海绵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的特征。此外,为确保水资源系统运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水系统功能的结合,实施运行全过程的监控,以便保证水系统运行效率。

结束语

引入韧性思维进行的济南市济西推广区海绵城市概念规划是对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期望以此提升城市应对水系统问题的稳定性与恢复力。国家对海绵城市的高度重视已经为城乡规划、市政工程等相关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与发展契机。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也为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需进一步探索更合理、更具科学性的海绵城市体系构建方法,并积极寻找因地制宜的投资运营及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智.浅论海绵城市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2017,49(04):77-78+83.

[2]田淦中.分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J].居舍,2017(32):71.

[3]闵明星,陈文宝.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J].市政技术,2017,35(06):113-116.

[4]彭岩.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应用与建议[J].中国高新区,2017(2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