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荟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荟萃分析

刘晓艳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分型荟萃分析,为临床上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患者5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加权百分率法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中脏腑复合虚证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居多,分别占30.5%和22.7%,与其他各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由肺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进而向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发展。整个分型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为主,并且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型具有以肾虚为中心的特点。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荟萃分析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其病变呈缓慢不可逆进展,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该病以中青年多见,是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首位病因。目前西医治疗无明显进展,祖国医学在防治慢性肾炎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其特色在于辨证论治,但慢性肾炎在辨证过程中主观性大,寻求其辨证规律,评估疗效及时总结分析,探索中医病机、辨证用药规律及有效程度,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为此,我院对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中图分类号】R69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56-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患者50例,CKD2~3期(肌酐清除率30~90ml/min),年龄17岁~70岁,平均39.4岁;病程1~9年,平均4年。24h尿蛋白(尿pro)定量0.3~3.0g。

1.2方法

登记各项研究的辨证分型,以虚证作为统计指应用加权百分率法进行荟萃分析。

2结果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型中脏腑复合虚证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居多,分别占30.5%和22.7%,与其他各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是对具有共同研究目的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合并分析,剖析研究间的差异特征,综合评价研究结果。美国教育学家Glass在1976年正式将这种研究方法命名为荟萃分析。荟萃分析可以克服单个研究样本量小、结果变异大的缺陷,使结果分析更客观,更好地验证假设,并为提出新的假设或实验设计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类型组成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发展缓慢,症状可轻可重,多有一个无症状尿检异常期,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蛋白尿、镜下血尿,可伴高血压和(或)氮质血症,及进行性加重的肾功能损害。本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早期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也可仅表现为尿蛋白增加,尿沉渣红细胞增多,可见管型。有时伴乏力、倦怠、腰酸、食欲不振、水肿时有时无,多为眼睑水肿和(或)下肢凹陷性水肿,一般无体腔积液。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部分患者可突出表现为持续性中等程度以上的高血压,可出现眼底出血、渗出,甚至视盘水肿。有的患者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24h),甚至呈肾病综合征表现。在非特异性病毒和细菌感染后病情可出现急骤恶化,慢性肾炎患者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肉眼血尿,管型增加,水肿加重,高血压和肾功能恶化。经适当处理病情可恢复至原有水平,但部分患者因此导致疾病进展,进入尿毒症阶段。慢性肾炎可因病损的性质不同,病程经过有显著差异。从首次发现尿异常到发展至慢性肾衰,可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高血压、感染、饮食不当、应用肾毒性药物及持续蛋白尿等,均能加速慢性肾炎进入慢性肾衰竭。本病病因不明。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少数慢性肾炎可能是由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演变而来,但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而由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直接迁延发展而成,起病即属慢性肾炎。该病根据其病理类型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①系膜增殖性肾炎:免疫荧光检查可分为IgA沉积为主的系膜增殖性肾炎和非IgA系膜增殖性肾炎;②膜性肾病;③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④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⑤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祖国医学“水肿”、“腰痛”、“血尿”、“虚劳”等范畴,《素问·水热穴论篇》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巢氏病源》云:“肾者主水,肾虚不能制水,故水妄行浸溢皮肤而身体肿满。”“风邪入于少阴则尿血”。本病病较长,反复发作,久病虚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临床总以虚为本,初期多表现为腰酸、乏力、口干、无症状的蛋白尿、血尿等,虽然其诱因多为病邪反复入侵所致,但治病必求其本,在缓解期治疗多以扶本补虚为主。而病程晚期,患者多表现为双下肢浮肿少尿、血肌酐升高、恶心呕吐等,“急则治其标”因此以驱邪清源为主。外邪多见湿浊、瘀血为主。通过结果可以知道,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常见的有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等。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位在肾,与肺肝脾密切相关。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水肿和蛋白尿为突出症状,其在宏观与微观辨证上均与“肾藏精,主水液”的功能密切相关。上述分析表明肾虚证占多数,其他脏腑虚损均为与肾相关的复合证。因此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以肾虚为内因的疾病,整个分型以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为主,并且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型具有以肾虚为中心的特点。中医学认为肺通调失职则津液代谢失常,水泛肌肤,金不生水,殃及封藏,而使蛋白尿、血尿加重。中焦脾气不足,脾失统血,尿血增多;脾阳虚,土不制水,则水湿不化,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则见水肿。肾主骨,生髓藏精,为先天之本,生命活动之根,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平衡。肾不藏精,精气下泄是导致蛋白尿、血尿的直接病机。总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机是阴虚,随病程进展,阴损及气及阳,出现肾气虚、肾虚,由于肝肾同源下焦,乙癸同源,大量精微外泄,肾病及肝,致肝肾阴虚。肾为先天之本,一身阴阳之根,脾为后天之本,肾阳气虚弱,必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因而出现脾肾阳虚。疾病后期,肾阳衰退,导致阴阳俱损。因此,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以肾虚为中心,相关脏腑及阴阳虚损复合证为主体的特点。本研究的结论对于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明刚,周栋,熊佩华,等应用逐步回归分析评价中医药量化积分对慢性肾脏病2-3期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062-1063.

[2]鲁勤波.缬沙坦联合肾炎康复片治疗慢性肾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9):753-754.

[3]农聪.缬沙坦分散片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