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误诊小儿胆囊结石1例

/ 1

超声误诊小儿胆囊结石1例

方江萍

方江萍(云南省新平县人民医院653400)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岁,因腹痛来于2010年4月12日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墨菲征阳性,常规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大小约6.8×3.0cm,壁毛糙,胆汁内可见细小光点漂浮,于胆囊内探及一大小约2.4×2.1cm团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改变体位可依重力方向移动,结石形态无明显改变。肝脏、胆管、胰腺、脾脏未见异常。超声提示:胆囊炎并胆囊结石声像图(图1)。患儿于2011年1月26日复查及2011年8月19日再次复查,超声发现胆囊大小约7.0×2.5cm,壁光滑不厚,胆汁透声好,囊内未探及结石声像(图2),原胆囊结石消失。

2讨论

胆囊位于肝右叶脏面下方的胆囊窝内,为梨形中空器官。分底、体、颈、管4部分,长约7~9cm,宽约2.5~3.5cm。胆结石的化学成分[1]:主要为胆色素、胆固醇、碳酸盐及钙。常见结石有以下三类:(1)混合型结石:由上述多种成分混合构成,表面光滑,呈深绿色或棕色。(2)胆色素结石:主要由胆色素构成,呈泥沙状。(3)胆固醇结石:主要由胆固醇构成,类圆形,表面光滑,大小不一,切面呈放射状,外层可有钙盐沉积。典型胆囊结石超声图像特点:(1)胆囊形态清晰,囊腔内有一个或数个强回声团块。(2)强回声团块可随患者体位的改变沿重力方向移动。(3)在强回声团块后方有与之相应的清晰声影,呈一条无回声暗带。这是声束在通过结石的途径中反射、衰减和折射使能量丧失的结果。

该患儿第一次超声检查时,检查者只重视典型结石的声像图,而忽略了不典型结石及发生炎症时的超声表现,存在胆囊炎时胆汁也会发生形态及成分上的改变,胆汁可集积成团状回声,系稠厚淤积的胆汁所致,后方也可伴有声影,形似结石声像图,但改变患者体位时形状会有所改变。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多体位、多切面仔细扫查,注意鉴别诊断,发现不同点,不断提高超声诊断的符合率。

3体会

超声检查虽然公认是胆囊结石最敏感和准确的检查方法,列为首选[2]。但是并不能完全取代其它检查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必须结合其他检查方法,才能使诊断更为确切。本例在患儿第一次超声检查时,根据声像图分析为胆囊结石,没有多体位、多切面进行扫查,忽视了结石的形成及鉴别诊断,没有在给患儿抗炎治疗后短期复查,给患儿及家属造成了很重的精神负担。经回顾性分析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认识了由于胆结石和形态的多变性及胆囊病理改变的复杂性,加之周围组织结构影响的差别,必须强调细致、全面、多断面和多体位反复探查,获取尽可能多的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田家玮.任卫东,主编.超声科主治医生400问.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21-222.

[2]曹海根.王金锐,主编.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