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要素的培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企业文化要素的培育

肖洪生

摘要:重点介绍了企业文化要素培育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企业文化;要素;培育在市场竞争中,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产品质量提高而成本逐步趋同,人文因素成为竞争能力的主体。这就表明文化也是生产力,企业文化高低决定竞争能力的高低,对一企业,产品决定能力的高低,对一企业,产品决定市场,企业文化决定着未来。

我国加入WTO后,更多的企业对文化建设引起重视,力求缩小差距,但对如何常新、如何切入、如何抓住重点等,仍有许多未尽的领域,笔者从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感到,搞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是全面培育企业要素,从这个基础抓好就会避免和少走弯路。

培养企业文化要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家文化。

(2)团队精神文化。

比起管理制度,企业团队精神文化更有亲情性,容易被职工接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群体认同,每个职工都有个性的文化特征,相近人产生一些关情模块。模块之间也出现碰撞和摩擦,若不及时有效地整合,许多积极的因素就可能消耗掉。如果企业相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许多职工就会弱化个性趋向共性,就形成了向心力,在团队精神建设中,大多提倡奉献精神,实际上,我国外企中这一点是有节有度的。

前几年,我到日本三菱机电本部谈生意发展,谈到晚上7点多,发展他们的大部分技术人员仍在电脑上设计,我就问科长先生公司怎样对待,他说活多的干不过来,公司提倡加班,但不提倡奉献,一般员工加班必须给报酬,而课长以上干部则没有。第二天到车间考察,发现明显处设立光荣榜,有先进生产者照片,有生产任务完成数字。课长说,这些形式对工人激励很大,大家把荣誉比加薪还看重,工人中间配合体现一种默契,没有围堆说笑大闹现象,因此那里没有闲置的岗位,在招工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半夜里就排起长队,公司招聘考察的重点是技术能力和配合能力,可见团队精神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

(3)营销文化。

马克思说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实现是一个惊险的跳跃。现在来看这个跳跃的难度越来越大,招法也层出不穷,就产品卖产品不再是企业的简单手法,对销售的策划就构成了营销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一文化的核心就是诚信为本,公平合理。建立营销文化一定要真诚,二要长远。一次,我到美国开利公司验货。一行三人按时到达公司会客大厅时,图版上频出欢迎三人具体名字的英文打字,使我们十分惊喜,气氛一下亲切起来。在美国卖产品,先看你企业历史,10年算年轻,30年算是资格,50年以上最有信誉,事实也确实如此,到车间过程,大多数是电脑控制生产部件,工人干活十分精细,对他们产品没有不放心的理由。在美国的零售市场,无理由退货是通行惯例,体现出互动的真诚,是信誉推动着市场营销,这与制假售假、价格欺诈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营销文化中,还应注意克服一种怪现象——赊账。这一顽疾一直困扰着中国市场,给国内企业造成了撸不清、斩不完的债务链。赊账本身就是信誉担保,如果不讲信誉,就会影响市场的发育和正常秩序。

(4)品牌文化。

在未知名企业也可称为产品形象和服务形象文化。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尔的品牌文化,张瑞敏把文化看的比产品还重要,他认为海尔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正是这种高尚的经营哲理将企业文化融入市场需求,融入产品导向,使得产品走出国门,把企业办到境外,变成世界企业和全球产品,这恐怕是一般的经营者最难学的地方。品牌文化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些通过产品来显示,有些通过员工的服务来展现。从一般企业的弱项看,应该强化服务在国内是一流的,在国际也是一流的,用户对其产品放心,对其服务更放心。好多企业至今还没有领悟到“同样产品质量,同样质量价格,同样价格比服务”的道理、海尔的标准化、程序化、覆盖化确实让竞争对手折服,让消费者放心。在产品包装上,许多企业舍不得投入,这既是产品缺陷也是文化缺陷。

(5)制度文化。

制度本身是一种有形的文化,从泰罗的计时计件制到现在,制度使企业管理有形化、科学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制度文化上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制度是虚的,无大用处;二是认为制度是实的,是管理的万能手段,这两种都是不可取的,其原因是把制度绝对化,用的过多、过滥、过死。抓制度建设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来制定,不能忽高忽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推出不同的发展阶段推出不同的制度。其次要有配套性,各项制度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减少管理漏洞。再次,要有灵活性。在应用中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节。解决制度不严密和自身处理的问题。

(6)兼容文化。

这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招商引资战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时代呼唤企业文化不断创新,一方面,兼容文化是企业改组改制、并购、股份经营的需要。在建立现代化企业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整合要有相互兼容的文化,它起到一种粘合剂的作用,从市场的角度看,真正的股份制是市场逼出来的,是资源的共担风险和共享受益,股份越真实,对兼容文化的需求越迫切。另一方面,企业与国际接轨、既要保持自己传统的文化,又要了解和尊重对方外来文化,求同存异才能沟通,达成共识。前几年“三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摩擦造成的损失屡见不鲜,有的大大超过经营亏损,这也是借鉴,我们无论是引进招商,还是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细胞,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文化进行的程度。更多地要靠企业交流显现出来。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一些北方省份的企业比起沿海先期开放地区、比起国外知名企业的差距少则十年,多则二三十年以上。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共性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仍停留在政治口号上,团结、拼搏、奉献、争创一流等使用频率高,出现雷同,跟不上时代变化。

(2)表面化。

有的企业认为搞厂区绿化、室内装饰就是体现企业文化,是先进与富裕的象征。应该说这些年一些企业的环境建设与发达国家缩小了差距,但对全面管理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等深层次的文化建设还远远不够。

(3)片面化。

一些国营企业往往单纯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取代文化建设,缺乏与域外企业的兼容。一些民营企业认为员工文化结构高就是文化层次高,重技能、轻道德培养。

这些差距的根源来自于障碍:

一是观念障碍;

二是地域文化障碍;

三是行政干预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