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药疹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药疹临床疗效观察

杜航1史建荣2朱晓辉1

1.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人民医院;2.瓜州史建荣中西医结合诊所瓜州736100

摘要:目的:观察运用中医中药辨证分型治疗药物性皮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药物性皮疹患者25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7例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156例中医辨证分型(血热风盛、湿热郁滞、气虚湿盛、血虚风燥)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91.67%,对照组为62.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71%,对照组为80.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药物性皮疹可提高治愈好转率。

关键词:药疹;辩证治疗;中医中药

药物性皮炎中医统称为“药疹”,由药物通过任何途径进入体内引起皮肤粘膜的急性炎症,重者可有系统累及,常见由注射、口服、吸入及灌肠等途径引起。有明确用药史,停用致敏药后1-3周左右可自愈恢复,有的可有一定潜伏期,首次用药大致在4-20天左右,重复用药则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大多有前驱症状,如发热、皮肤瘙痒、粘膜灼热干燥或全身不适,重症常多伴口腔粘膜损害,且可累及心肝肾、关节及造血系统,往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推广应用,临床医疗工作对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药物过敏反应,药疹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发病率高于1%。本病可大致分为免疫性及非免疫性两种,本文讨论均为免疫性。笔者在应用抗生素所致的药疹在西医疗效不佳的情况下,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进行临床治疗。通过学习古代医家对“药毒”病因病机的论述,并在“尊古而不泥古”的原则下,经过临床病例资料综合细致的研究、观察,运用中医辩证分型论治,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我院1997—2013年诊断为药疹的25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抗过敏治疗,观察组采用系列中医处方治疗,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7例,男41例,女56例,年龄10---67岁,临床疗效观察组156例中,男69例,女87例,年龄9—60岁,2组病程皆为3—21天,此253例均为迟发型反应性药疹。

1.2诊断标准按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辨证分型如下:Ⅰ型:血热风盛型。Ⅱ型:湿热郁滞型。Ⅲ型:气虚湿盛型。Ⅳ:血虚风燥型。

1.3疗效标准治愈:药疹全部消失,无临床症状;好转:药疹部分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无效:症状无改善,药疹无消失。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分型论治

2.1Ⅰ型血热风盛:35例

临床症状:此型多见于身体强壮气血充盛之青壮年,药疹色鲜红,多先发于头面,颈项和胸背部,痒甚。伴口干多饮,烦躁,舌红,脉浮数等临床症状。

药物组成:荆芥12g防风12g蚕衣10g蒲公英10g当归20g赤白芍各15g,生地15g川芎10g连翘10g青皮10g牛子10g生草10g。水煎内服,每日一剂。

2.2Ⅱ型湿热郁滞型39例。

临床症状;多见于食油腻酒肉者,素体湿热重,常易出现药疹,表现为瘙痒重,汗多,出汗时痒甚,大便粘腻不爽,舌红苔厚腻,脉滑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

处方组成:苍术20克,黄柏12克,生薏米30克,牛膝12克,荆芥15克,防风15克,蝉衣10克,滑石20克,生甘草6克,马鞭草20克,生山楂20克,土茯苓30克,青皮10克。

2.3Ⅲ型气虚湿盛型;43例。

临床症状:此型多见于中气不足之人,由于脾胃虚寒,运化无力,寒湿中阻,容易出现药疹。表现为药疹色暗,平素怕冷,纳差胃胀,便秘,青白舌白腻苔,脉沉细无力。

处方组成;荆芥15克,防风15克,蝉衣15克,人参9克,干姜9克,白术30克,炙甘草6克,砂仁9克,香附12克,法半夏15克,生山楂20克,苍术15克,茯苓20克,蚕沙20克。

2.4Ⅳ型血虚风燥型,39例。

临床症状:此型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由于气弱血虚,耐受力差,容易发生药疹。药疹多隐现,瘙痒重,皮肤抓痕明显,有皮屑。伴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气短懒言等血虚症状。

处方组成:荆芥15克,防风15克,蝉衣15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熟地18克,甘草9克,野菊花30克,陈皮9克,青皮9克,丹参20克,黄芪18克,白术24克,生牡蛎40克。

3结果

临床疗效:治疗组156例药疹患者,痊愈143例,治愈率91.67%,有效11例,有效率7.05%,无效2例,占1.28%。观察组97例药疹患者,痊愈61例,治愈率62.88%,有效28例,有效率28.86%,无效8例,占8.24%。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71%,对照组为80.41%,见表。进行χ2检验,χ2值=26.33,p<0.01,则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疹,使用中西药物,各种剂型均可发生,目前临床上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皮疹的表现可呈多样性,轻重程度也有差别;实验室检查可见WBC及EO升高或轻度升高,但也有上述二项正常或减少者。若脏器受累,可出现相关脏器功能失常。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升高;肾功能异常,血尿、蛋白尿、肌酐、尿素氮升高;心脏受累则心电图异常;由于个体受变态反应原作用后体内产生抗体,由T淋巴细胞所致,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再次接触同样变应原,引起一定组织损伤或机能障碍,此为发生药疹的主要原因。

虽然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的药疹记载,但有一些关于药物反应和解药毒的论述,[诸病源候论]和[千金方]中均有“解诸药毒篇”。《证治准绳?疡医?丹毒发疽》云:“背上细疮者如浸淫1-2天,如汤火伤,烦躁多渴,……因服丹石刚剂所致,红润者生,紫暗者死。”祖国医学认为总由禀赋不耐,药毒内侵所致,风、湿、热诸邪侵袭腠理,郁而化热,血热妄行,溢于肌肤,则肌肤赤肿瘙痒。本系列处方依据患者的平素体质以及药疹发生时伴随的其他临床症状,辩证分为四个症型,从而制定了恰当的治疗原则和处方。其中荆芥、防风、牛子、蝉蜕疏散风邪,透邪于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反应的作用,该四味药物总领诸方,其他药物则随症型的不同而随症加减应用,具有针对性强,疗效确切,标本兼治的优点,适合于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金起凤.周德瑛.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03-206

[2]顾有守.沈丽玉.实用皮肤性病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