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绥中地区人工造林成活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论如何提高绥中地区人工造林成活率

王静

绥中县林业工作总站辽宁省绥中县125200

【摘要】绥中县地处辽西,气候干旱少雨,如何提高人工造林成活率成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近年来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工造林成活率,现就相关提高人工造林的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成活率造林措施

绥中县位于辽宁西南部,地处辽宁走廊西端,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水热同期,雨量集中,年均降水量652.5毫米。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如何提高雨季造林成活率成了一大难题,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采用油容器苗育苗方式,实行先整地再造林,造林前对苗木进行完全灌水以及造林后加强管护等几种技术措施能够解决显著解决成活率不高的难题。

一、容器苗育苗方式的优势及技术

1、容器苗育苗的优势

容器苗育苗与常规育苗的不同,具有节省种子、能够充分利用育苗地、造林时间长、抗干旱、耐瘠薄、造林成活率高的优点,适宜于我县西北部干旱山区石质山地,岩石裸露立地条件差的地块造林,是干旱山区造林的一项成功造林技术。

2、容器苗育苗的技术

a、苗圃地的选择

要选择背风向阳,具有充足的水源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避免选用低洼积水和易过水地。

b、整地作床

将苗圃地里的石砾、杂草清除干净,整理土地后即可作床。采用低床宽步道育苗方式。一般苗床宽1.2-1.4米,深15-20厘米,长可以根据地形来衡量。步道垄宽25-35厘米,床面平整,垄面踏实。

c、培养基质的配制

采用表土、泥炭各一半作为主要基质,同时掺全部分有机肥料或者无机肥料及蛭石。配制好的培养基质需要进行消毒处理才能使用。

d、播种

种子在播种前要提前对种子进行催芽和消毒,营养杯装填培养土后,按“品”字形排列成行,根据营养杯大小每个容器内播2至3粒种子,播在营养杯中央,并使种子间有一定间距,之后覆土,厚度为种子短径的1-3倍,最厚不超过1厘米。

e、浇水

播种覆土后要立即浇水,第一次浇水要浇透,要充分,出苗期要适量、多次。生长期要保证水分充足,在出苗产一周要停止浇水,减少重量,便于搬运。

f、施肥

容器育苗期的生长空间有限,苗木在生长过程中从基质中吸取有限的营养物质,而且营养元素在生长过程中大量消耗,容器苗的追肥一般是针叶树出现初生叶,阔叶树出现真叶时开始追肥。一般结合浇水按一定的氮、磷、钾比例配成1:200~300的水溶液施用。前期浓度不能过大,防止干施化肥。追肥宜在傍晚进行,不能在午间高温时施用,追肥后要用清水冲洗幼苗叶面。

g、病虫害防治和除草

圃中的病虫害防治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不慎会造成苗木的损失或生长不良,尤其在苗期阶段的立枯病和猝倒病,严重时可导致幼苗全部死亡。防止幼苗病害的主要方法就是基质消毒,可采用溴烷或福尔马林熏蒸。除草本着“除早、除好、除了”的原则。除草在基质湿润时连根拔除,以防松动根苗。化学除草时除草剂要经过试验后才能使用。

二、先整地后造林对人工造林成活率的影响

以往我县人工造林都是采用边整地边造林的方式,近些年根据各乡镇实践证明,造林整地不可过早,过早会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还会出现杂草丛生的状况。整地也不能与造林同时进行,我县人工造林一般为雨季造林,当降雨出现时再整地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最后出现降雨结束可能造林还无法完工的情况,另外为了抢进度,整地标准也难以控制。如今,我们采取造林四五月份进行整地,各造林主体需要多增加劳动力,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地。整地采用鱼鳞坑方式整地,株行距为2×2米,规格:长×宽×深为60×40×30cm,要求清除坑内石砾等杂物。林业部分参考气象部分预测,随时准备调配苗木造林。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够明显提高地墒情,同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造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三、苗木在造林前处理措施

容器苗在出圃前一周内应停止浇水,让苗木在干旱环境里炼苗,同时能够让苗木充分木质化,使苗木地上部分坚挺,苗木根系充分生长。容器苗需要采用塑料箱装苗进行运输,苗木随运随起,尽量减少运输时间,避开中午高温天气。各造林主体应该在造林地块附近修建临时水池,或者订制规格大于苗箱的容器。营养杯苗木到达后,将苗箱完全浸入水中,待容器苗充分吸收水分后取出,以营养杯内土粘手,完全吸足水分为准,然后开始进行造林。经过以上方式处理过的苗木,在栽植过程中采取深栽的方式后,即使造林后一个月内不降雨苗木仍然能够正常生长,大大延长了苗木对抗干旱的时间,特别是我县所处的地区经常出现伏旱的情况,能够提高人工造林成活率。

四、加强后期管护对提高人工造成活率的影响

造林工程有三分造,七分管的说法,可见后期管护对造林成功的影响是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提高人工造林成活率,我县采用造林后三年管理期的措施。造林工程植苗完成后,在第二年进行割灌处理,将鱼鳞坑周围的灌木进行割除,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通风,使新植的苗木不会因气温过高而致死,同时可以使降水直接到鱼鳞坑内。

多年来,许多保存率不高的地块因牲畜的踩踏而损失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在造林工程实施开始就严格执行封山禁牧的政策,与造林主体签订管护合同,在制度上保证了新植的苗木不被牲畜破坏。

在多年的实践后,我县人工造林采用容器苗育苗的方式,实行先整地再造林,造林前苗木灌水处理,以及加强后期管护的几种措施,明显提高了我县人式造林成活率。

参考文献

[1]施红霞,史秀梅.林业育苗现状及容器育苗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3(17),5-7.

[2]造林技术规程.

[3]周贵连.侧柏容器育苗技术[J].河北林业,2002.4.

[4]中国树木志编委员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274-282.

[5]李静.辽西地区水土保持型苗木容器育苗技术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