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及档案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及档案化建设

欧蕊荣

欧蕊荣

鹤山市文化馆广东鹤山5297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科学资源,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本文简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多元化的概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的方法进行分析,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从而实现其多元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价值

前言

人类长久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历史演进,产生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这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传承过程中产生、沉淀、保存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口口相传、言传身教是长久以来非遗传承的主要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的重要举措。

1.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多元性

1.1政治与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维系着各民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实现社会和谐和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政治价值。文化的独特性也往往伴随着经济效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不同地域特征,文化的特殊吸引力在传播文化本身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旅游、影视、餐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产生的美学效应不仅影响着所在地域生活群体的精神面貌,也深刻影响着周边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1.2历史与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非物质文化中所涵盖的与生产生活实践相关的内容,都承载和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的潜在意蕴,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在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记录某一民族、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根据,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历史的见证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演进与变迁,是原生态的文化积淀,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反映了居住地群体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3科学与教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又包含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内容涵盖语言、仪式、传统手工艺等内容,其丰富的内容构成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跨领域、跨学科的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为开展语言学、历史学、艺术学、医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看,诸如传统手工艺、医药、技艺等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具有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价值。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启示意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可以增强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认同感,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档案化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的基础性工作是收集与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分布广泛,档案来源渠道呈现多样性,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收集与整理工作需要多方合作。受诸多因素限制,多方合作模式尚未形成,相关机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任何民族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被纳入建档范围,不能做选择性保护而减少建档对象。不论是否申遗,收集范围应包括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一切有价值的档案。

2.2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

分类体系的科学化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档案分类的基本方法是对项目进行分类,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往往存在数量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克服简单分类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在分类标准和层次上进行细化。分类体系需要具有包容性、稳定性的特征,因此需要综合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区域及表现形式制定科学细化的保护级别。对于数量较多且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需要对档案划分进行细化,根据产生档案的过程及构成,具体可以分为项目本体档案、传承档案、申报与保护档案,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归档之后,从而对各类档案进行档案化程序化管理。

2.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档案安全防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且种类丰富,在档案建设方面面临科学分类不合理、高效利用难等问题,与一般档案相比,实施难度更大,任务更加复杂。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档案的保护,首先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修复工作,注重保护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流程规范、目标设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还需要政府为传承人解决现实困难,如提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人力、场地等资源,解决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经济难题与现实困难,使档案安全防护工作更加科学化。

2.4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的关键步骤是档案价值鉴定

价值认定是通过项目鉴定和档案的鉴定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为了更加高效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价值鉴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进行精细化的层级管理。项目鉴定是该项目档案的价值鉴定的基础性工作。档案收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时间较长,多发生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大多以语言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承,考虑到受传承者的特征各异,比如在记忆力、语言风格、个人情感等方面有所差别,因此传播内容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对于档案收集者来说,主观价值判断也会间接影响档案如何划分与价值鉴定,因此对档案进行价值鉴定和质量鉴别,要结合内容、表现形式、外在特征等诸多因素进行评价。

3.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3.1充分利用数据存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系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整合与应用成为对象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同样也应该引入数据存储、管理等方式方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网站不足30个,虽然有些地方已经建立了数量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但呈现出水平较低,覆盖面较小,功能性不足等问题,因而难以形成具有统一且权威的档案数据库。当前以碎片化、分散化为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状况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系统势在必行。

3.2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抢救和发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对民俗文化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他们渴望了解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这也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催生了民俗旅游。因此,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发掘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就不会吸引游客,也不会带动旅游扶贫,增加贫困地区百姓的收入。在贫困边远地区,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比如民歌、民俗、民族服饰、手工技能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地群众大量外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么缺乏传承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要么历史资料残存不全影响考证,在当下急需对档案进行抢救和发掘。

3.2加强档案资源开发,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数字化建设成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及其价值的重要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结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信息转换,这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涵盖收集、存储、保护、修复等内容,这些都需要各种数字技术。推进非物质文化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不仅能够保护档案实体,而且又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的教育启示作用,在实现档案价值的同时进行档案资源开发。

4.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社会伴随共生的记忆方式、文化生活方式、知识传承传播方式,它是人民群众用心灵和双手创造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是人类丰富多彩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设实现了无形向有形,由非实物到物质化记录、保护的转变,这一种珍稀的文化资源,能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的价值,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张兴霞.浅谈档案馆地域建设的自然情怀及文化功能[J].兰台世界.2013(S3)

【3】李慧莲.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师.2011(07)

【4】韩英,章军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源开发[J].档案学通讯.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