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中舒适度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中舒适度的研究

卢玉为文佳佳邓欣仪郭玥陈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广东广州510289

摘要:目的动脉压迫止血器与绷带包扎对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期间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经股动脉造影术后患者使用绷带包扎进行止血30例为对照组,2018年1-12月脑梗死患者经股动脉造影术后患者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组32例为实验组,比较两者止血完成6、12、24、48h采用Kolcaba舒适量表测评的患者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术后6、12h、24h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48h两组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动脉压迫器止血与绷带包扎比较,患者舒适度更高。

关键词:动脉压迫止血器脑血管造影术舒适度

脑血管造影术(DSA)是诊断及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医疗方案[1]。股动脉因其具有粗直、固定、搏动明显、不易痉挛、便于穿刺及体表投影清楚等特点,成为了脑血管介入诊疗经皮动脉穿刺点的首选。介入术后制动时间和有效止血是手术成功的标志之一,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和生理舒适的重要因素[2]。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安全,缩短了患者卧床时间,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回顾性对照分析2017年1—12月期间在本科室经股动脉行DSA检查的资料完整的脑梗死患者共30例,使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为对照组。2018年1-12月脑梗死患者经股动脉造影术后患者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组32例为实验组。排除标准:意识不清,生活不能自理者,无法配合,合并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或出凝血障碍者、心肺肾等严重疾病。

1.2方法对照组:传统加压包扎止血方法:手指压住股动脉穿刺点上方约1cm处,然后拔除鞘管,手指压迫,力度适当穿刺点无血渗血为宜,常规压迫约10分钟,然后使用绷带垫住穿刺点绷带包扎固定,术后常规卧床制动24小时。实验组:动脉止血压迫器的使用方法[3]:患者取平卧位,然后确认股动脉穿刺处,将动脉鞘管退出1~2cm,在体表用无菌纱布覆盖;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1~2圈,将仿生压板延腹股沟方向加压压在股动脉处,然后将固定胶带围绕股部顺势拽紧并粘牢;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通过压板增加对止血点的压力,确认动脉压迫止血器固定准确稳定,如感觉不稳定继续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加压直至稳定;然后拔除动脉鞘管,调节螺旋手柄加压直至稳定;然后拔除动脉鞘管,调节螺旋手柄加压至目测穿刺点不渗血,患者松紧度适当不渗血为宜,术后常规卧床制动6~8小时。

1.3观察项目住院期间患者舒适度情况:Kolcaba舒适量表(GCQ)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和环境4个维度,共28项,其中正项题10项,采用1~4LikertScale评分法,非常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同意(3分)、非常同意(4分);反项题18项,1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非常不同意,分数越高说明越舒适[4]。分别于止血完成6、12、24、48h测评。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舒适度比较结果见表1

2.2结果显示术后6h、12h、24h观察组Kolcaba舒适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这可能是因为动脉压迫器长时间压迫动脉,对压迫力度、时间均有较高要求,一般6-8h后方可拆除动脉压迫器,而绷带加压包扎一般卧床制动24小时。但至术后48h,2组舒适度接近,且均较高,则可能是因为在有效术后干预下,2组上述并发症均已消失。但是动脉压迫器操作过程时间明显少于绷带加压包扎组,原因是绷带加压包扎常规需拔除鞘管后压迫10分钟左右然后再予绷带加压包扎,而动脉压迫器绑好束缚带加压后直接拔除鞘管即可,因此可减少操作时间,这与之前文献报道是一致的[5]。

2.3讨论脑血管介入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脑部血管检查和治疗方式,其主要是通过股动脉穿刺进入全脑血管并进行造影检查或介入治疗,对脑部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4]。术后使用一次性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解决了脑血管介入患者24h制动的问题,减少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准确、均衡的对穿刺点持续施加压力,避免压力过高或过低所造成的并发症;压迫器在脑血管介入术后的应用,避免了穿刺点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制动时间,改善了患者腰酸背痛、焦虑、睡眠障碍等不适;减轻了护理工作量,该操作方法简便,省时省力,临床上可广泛应用[5]。有研究表明以往临床绷带压迫止血或动脉止血器压迫动脉的方式进行术后止血,虽然止血效果较好,但制动时间较长,易造成患者出现皮下血栓、血肿[6,7]。在本研究中对照组绷带包扎30例患者中有2例压迫性水泡、4例伤口渗血发生,实验组动脉压迫器32例患者中有3例压迫性水泡、3例伤口渗血发生,由于术前两者均留置尿管,未出现排尿困难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护理中应加强皮肤观察,减少水泡、皮肤破损等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动脉压迫器与绷带包扎均能够在股动脉穿刺脑血管介入术后有效止血,但前者患者舒适度更高,更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爱国,康全利,张剑峰.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532-534.

[2]李佐民,田立群,张帆,等.动脉压迫止血器临床应用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8;1:59~60

[3]李强,童辉,肖竣,等.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3):1030-1031.

[4]MircioiuC,AtkinsonJ.Acomparisonofparametricandnon-parametricmethodsappliedtoalikertscale[J].Pharmacy(Basel),2017,5(2):E26.

[5]张娜,臧巧利,田洪,沃西文.脑血管介入术后使用动脉压迫器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S1):320-321.

[6]刘桂锋,姚铭,陈琰.MRI血管及灌注成像对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的应用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3,5(1):321-324.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10):830-837.

作者简介:

姓名:卢玉为,性别:女,民族:汉,出生日期:1988年3月16日,籍贯:广东广州,

职称:护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放射性脑病吞咽功能康复与护理,电话:15919654096,

邮箱:634411241@qq.com,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盈丰路33号逸仙楼16楼西区,邮编:5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