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对比

张瑜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省三台县6211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使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方法和使用传统护理的方法带来的不同影响。方法:选择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名,将其随机分为各为35人的两个小组。其中,对第一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传统护理方法,设为对照组;对第二组的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设为实验组。观察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效率、恢复的进度和对抢救的满意度等相关数据情况。结果:在抢救的效率方面,实验组患者所耗费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在恢复情况方面,实验组患者恢复的更快,且对抢救的满意度高。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使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传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领域中,急救是对患者最为关键的抢救因素[1]。在这其中,急诊护理路径的干预能对抢救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故本文便从此入手,将接受传统护理与急诊护理路径这两种不同方式治疗后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后者所带来的具体效果。详细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70名,将其随机分为各为35人的两个小组。其中第一组男女人数分别为22名和13名,其年龄分布在37-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7±2.24)岁,对其采取传统护理的方式,设为对照组;第二组男女人数分别21名和14名,其年龄分布在39-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2±2.13)岁,对其采取急诊护理路径的方式,设为实验组。

1.2方法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镇静止痛。可使用少量的杜冷丁或吗啡作为镇痛剂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第二:调整血液容量。在患者入院的前三天,对其进行缓慢补液来使静脉通道建立。

第三: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通过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和溶栓治疗等途径来进行。

第四: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情况,给予其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合理用药。

1.2.1对照组

对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过程中使用传统护理的方式,主要包括在手术开始前对其进行体检和手术部位的清洁、手术结束后观察其恢复情况。

1.2.2实验组

1.2.2.1成立专业的急诊护理小组

一般情况下,急诊护理小组由一名护士长带领,组内还包括两名辅助护士和一名责任护士共四名成员。首先由护士长在综合考虑专业资料、专家意见和患者身体的基础上,制定出等级责任制的一种护理方式,将需要值白班和夜班的人员进行合理配置。以一个月为单位对其进行工作考核,以此来对此护理方式进行评估并使质量管理得到落实。

1.2.2.2加强专业培训

为了使急诊护理的路径得到更好的实施,需要护理人员对其步骤能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对护理人员开展专业的培训来强化其相关技能。主要包括急诊护理路径的具体内容、路径模拟、进行急救的技能和护理过程中的规范行为等。

1.2.2.3急诊护理路径的实施

第一: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初步的检查和评估,随即开启急诊护理的路径[2]。

第二:首先在完成与分诊护理人员的交接后,将患者迅速送入抢救室。其后通知医生进行抢救。与此同时,护士长需要在现场进行指挥,在定时、定人、定位、定则的模式下开展抢救工作。具体可分为1-2分钟内、3分钟内、5分钟内和10分钟内四个阶段,分别为患者实施输入氧气、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和心电图测试的措施。

第三:做好手术室的准备工作并密切关注患者的发病状况,若有休克、心律失常等现象的出现,需马上向医生报告并进行急救处理。

1.3评价指标

本次实验中,通过将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不同的急诊护理干预后抢救的效率、恢复的情况和患者对抢救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的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将通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来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结果

2.1抢救效率情况

如表1所示,是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的相关耗时。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分诊、急诊还是在急救的过程中,对实验组患者所耗费的时间都要短于对照组的患者。

3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导致的是一种急性的心血管疾病,这一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胸闷心悸、循环功能发生障碍等[3]。这种疾病发病突然且症状严重,使得其致残率、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所以通过高效、有序的急诊护理路径来使患者的抢救全过程得到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从上文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急诊护理路径通过成立专业化的护理小组、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制定有序的实施路径的综合干预带而来了更好的抢救效果。一方面表现在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所需要的时间,使整个过程能够更有效率的完成;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患者抢救结束后的恢复过程中,即实验组患者无论是需要卧床的时间和住院的天数都要比对照组的患者短。在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大幅度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为患者带来的良好的治疗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治疗体验又可以通过提高患者的服药自主性和治疗依从率而反作用于治疗效果,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急诊护理路径的方法与传统护理的方法相比,能为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更好的综合治疗效果,从而为其抢救的成功率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建英,陈朝琼,张会文.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s1):207-208

[2]曹飞.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3):4618-4619

[3]德吉央金.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5):200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