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角色的塑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试谈角色的塑造

朱慧

朱慧

(江苏丰县小凤凰梆子剧团江苏丰县221700)

中图分类号:I5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戏曲演员要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必须要创造角色,理解人物,体现人物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把握角色的主题,挖掘人物的性格核心,从而准确把握表达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起伏。作为一位戏曲演员,且饰演旦角的我,一直都期盼从塑造的人物形象中读出那震撼人心的女性魅力,对于如何塑造角色人物,我不能准确的全部概括,但从近二十多年的舞台实践和不断追求中,我认为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必须具备几点要素。

一、熟读剧本,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的统一

因为演员与他所扮演的人物之间总是有差距的,不论其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思想风貌、言谈举止,包括气质、心态等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演员在认识角色,构思角色时要把握五道程序。即分析剧本、分析人物、分析事件、体验人物感情、设计程序技术。其中第三道程序是根据事件的剧情来理解人物角色对事件的态度和感情状态。第五道程序是戏曲演员创作角色的特征,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去塑造人物。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总结演员创造时指出:知剧本之“精神”,认角色之“主义”,描人物之“光景”。对这名话可做如下归纳:1.先宏观后微观。吃透剧本精神后研究人物;2.由外部到内部,从分析人物历史环境转向思想性格的研究;3.由共性到个性,对行当或同类型的角色作比较。因此创作中演员要从自我出发,寻找自我身上与角色相近的东西和相似的情感,加以扩大。并设法抑制与角色相反的东西,通过演员身心,情感去塑造一个活生生的完美形象。

二、深入了解人物,正确理解创作目的

我是唱梆子戏的,应工老旦和青衣。在晋京演出《五世请缨》一剧中扮演余太君,剧中的余太君是107岁的老人,在生活中这样年纪的老人都是苍老衰惫、行动迟缓。但戏曲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要高于生活。我要塑造的是一个驰骋战场多年的英气勃发、帅气长存、满腔都是爱国豪情的老人。要深入了解人物,正确理解创作目的,从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上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剧中的余太君虽然年迈,但我不想强调她的苍老,更要强调的恰是她的英气和帅气。仅表现人物的苍老,老旦行的程式动作很多,若表现一个老人的英气和帅气就不够了。但余太君毕竟是位老人,因此我在保持老旦基本程式的基础上,融入了须生、武生的动作和台步时要昂首挺胸,台步要大,大八字进行,动作的幅度不仅加大了,而且要沉稳有力。在人物的唱腔上,特别是出征一场“见儿等一个个健壮英勇”一段,在历数了杨门女将的英勇及出征的目的之后,余太君激情满怀情绪达到高潮,唱段最后两句“忙吩咐众三军咱兵马出动,到边关再显显咱杨家的威风”,我在最后一句突然用了一个高腔甩出去。犹如江河奔涌、一泻千里,以表达人物的内心充满自信的激情。我的演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并用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想取得这样好的演出效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创作这一舞台艺术形象<余太君>时运用诸多戏曲表演技巧和对人物认识、理解与体验。

三、角色情感是艺术感染力的源泉

有道是无情便无戏,无情不是戏。情感是艺术角色心灵的琴弦。演员要演好一场戏,扮演好一个角色。没有对艺术的真挚情感是感动不了观众的。演员要做到从心灵上打动观众,就必须先让艺术去打动自己,从角色感情上感染自己。如果没有怨言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角色的塑造,就必然会被角色感染。如果一个演员在学习和扮演的过程中,被剧情所感动、被角色所征服,他就会与剧情角色化为一体。同样一个忘我的投入的角色塑造同样会感染观众。这时,观众将被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所感动,悲则同衰,喜则同欢或喜形于色、欢畅大笑或悲切抺泪哀叹不已。戏谚云:演员塑造角色要“察其言、观其行,辨其色、鉴其貌、得角色之心、应演员之手“。这则戏谚说明了一个演员角色塑造,要经过缔视角色行动,辨明角色形色和鉴别角色品貌这几个阶段,其中由“察其言、鉴其貌”是一个由外部特征面深入角色内心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演员对角色的“察、观、辨、鉴“非常重要。总之演员与角色既要注重深刻体验,又要注重艺术表现的完善结合,才能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