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豪放词的两位风流人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1

古今豪放词的两位风流人物

刘红梅

江都市国际学校初中部刘红梅

在苏轼以前,词坛上基本是“婉约”风格的一统天下,到苏轼笔下,则在婉约之外又树豪放风格,使词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苏轼第一个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藩篱,经常用词抒发他那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志向与气概。清代诗词美学家刘熙载,在总结和概括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这八个字来赞美苏轼的气势之雄与气魄之壮。对于苏轼的词风,毛泽东同志赞曰:“气势磅礴,豪迈奔放,一扫晚唐五代词家柔靡纤弱的气息。”

苏词豪放风格的表现方法是多方面的,他特别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苏轼的豪放词改变了“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而唱的婉约词风,变成了“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的豪迈奔放。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视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全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历史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弘,“故垒西边”至“强虏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势态、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确实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而全词的音调亦十分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词作,用词来写习武打猎,借以抒发关心边防的热忱,在题材和内容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南宋蔚为壮观的抗战词开了先河。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毛泽东的豪放词作气势恢宏,气魄刚健,感情豪迈磅礴。《沁园春·雪》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该篇是一首咏雪词,分上下片。上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显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驰。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景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景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下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上片全是写景,到此一转评论人物,别开生面,异军突起,收纵绵密。只可惜这些所谓英雄,有几个名实相副呢?“秦皇汉武”虽以武功见称,但“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纵然军威尚盛,但“稍逊风骚”,至于那号称“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就更等而下之了,“只识弯弓射大雕”。以上几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而列举古人,也是为下文作势:“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今朝作结,突出了主题,落实在对新时代新人物的歌颂。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苏轼与毛泽东的豪放词作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例如苏轼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遐想,毛泽东也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情思。苏词有“故国神游”(《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经历,毛泽东有“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三首》)的夸张。

善于用典也是苏、毛二人的共同之处。二人都善于灵活运用为人们所熟知、有生命力的典故,抒情言志,阐明事理,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孙权射虎”、“冯唐赦魏尚”、“天狼”等三个典故表现自己渴望被朝廷重用,驰骋疆场,立功边陲的急切心情。又如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运用“飞将军”典故,把那场伏击战中我红军战士自山顶冲下,犹如天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的情形做了生动的比喻和概括,大大增强了形象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