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浅谈高三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李斌

李斌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紫阳中学

高中复读生是指已经完成普通高中三年学业,参加了高考,但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或者考上大学但对学校不满意而选择重新回到学校,准备参加下一年高考的学生。这些因为各种原因而重新选择复读的学生,他们与一般应届高三学生相比可能面临着更多来自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并可能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高中复读生们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深入了解高中复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其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抽取陕西西安、安康两地共550名高中复读生组成样本,用SCL-90对其进行测试研究,统计剔除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12份,有效率93.1%。其中男生312人,女生200人。

一高中复读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

由表1可见,当因子均分值≥2时,男性高中复读生表现出强迫症状(52.24%)、精神病性(48.07%)、偏执(47.11%)、饮食和睡眠障碍(41.66%)、人际关系敏感(40.70%)、抑郁(40.38%)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女性高中复读生表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50.50%);强迫症状(50.00%);焦虑(47.50%);人际关系敏感(44.00%);偏执、敌对(均为40.50%)。说明相当部分高中复读生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高中复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从整个研究来看,高中复读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极显著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组。在心理问题检出率中发现,心理问题达到中等程度的人数平均达到40.39%,达到严重程度的人数平均达到12.51%,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高中生10.8%的检出率。从整体上看来,高中复读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抑郁几个方面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最为严重。作为复读生,他们已经经历了高考,在他们内心深处难以摆脱高考落榜这一事实,而今又由于各种原因选择复读,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难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一状况决定了相当多的复读生将无法用一颗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他们不敢也不可能很好地放松自己,因为在他们的身后有父母的期待,有亲戚的关怀,有朋友的鼓励,也有老师、同学的注视。他们也无法像高三应届生那样可以放手一搏,他们只能战战兢兢地去走每一步,过重的思想包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当心理负荷过重,个体难以承受时,就可能产生诸如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不论是高中复读生本身的缘故,还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对他们的影响,这些都是高中复读生产生较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对高中复读生的心理辅导策略

1.加强和重视对复读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复读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自我心理防护能力

复读生进入学校选择复读的一个主要目的便是在新的一轮高考里能考入理想的大学,学校、家庭、社会对复读生的关注也主要是关注其考试成绩,关注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很少有人去关注复读生所承受的各种心理压力。我们知道,在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学生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知道如何去应对,不知道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知如何去缓解自己的焦虑、如何去放松自己。因此,作为学校应该主动去关注复读生,针对复读生心理的特殊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复读生有能力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增强其自信心,以轻松、自信、愉快的心情迎接高考。

2.培养、提高复读生的自信心,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复读生拥有积极、乐观、轻松的心态

复读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遭受过高考落榜的打击,因此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教师应尽力挖掘复读生的潜能,提高其成就动机水平。

帮助复读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指导他们科学安排学习计划和生活作息制度,掌握和运用适合他们自己认知特点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教会他们调节、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要培养复读生积极的心态,有足够的信心去迎接每一次考试,对考试结果要科学地分析、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复习。复读生们还要学会科学的学习,合理的休闲,提高生活的质量。要明确良好的休闲有利于消除疲劳,能带来良好的身心状态,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每一天的学习。

3.家庭、学校要为复读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家长要为复读生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不要对他们施加太大的压力。并且要为他们做好后勤工作,保证在营养、卫生、娱乐等方面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积极与他们谈心,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他们物质与精神上的全力支持。亲戚朋友也要时常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老师要主动地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积极地去生活与学习。同时,老师还要及时地纠正他们的错误,不能对他们放任自流,要使他们通过对错误的认识来树立明确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学校也要主动地去关心他们,给他们一个比较自由的生活空间,让他们能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使其能够劳逸结合,从而达到放松身心,保证其心理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33~35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