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内涵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2

促进内涵发展

刘莎

关键词: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常规管理校本教研校园文化

内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体现的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品质与特征。内涵发展是指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动事物朝着健康、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学校的内涵发展是与学校发展比较注重外观上的变化相对应的,是指“立足学校自身,以实现学校中人的主动发展”[1],重视人的潜能开发,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富有个性、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即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教育。它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证,以教育创新为动力,合理配置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经过科学、高效、创造性、开发性的运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水平,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1.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固学校内涵发展之基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基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所形成的教育理想及其相应的观念。有人说,教育教学观念落后的人们如同呆在黑屋子里,他们羡慕屋外的美好和灿烂,但他们却不知道如何走出去。而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

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质量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要依靠教师来实现”[2]。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长此以往,就很容易“画地为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如何才能跳出教育看教育,这就需要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来引领教师,重新反思他们的教育行为。魏书生老师的“商量,商量,再商量”,丁榕老师的“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卢仲衡教授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等,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他们总能超前地认识到一个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学校应该确立先进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树立以人为本,旨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快乐发展的理念,并以此基点,力求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2.精细的教学常规管理,夯学校内涵发展之本

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规范、精细的教学常规管理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

就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必须制订较完备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强调不是以“规章”束缚人,而是要为广大教职工能更好地发挥主人翁作用创设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在管理制度中渗入人性化理念,少一些刚性、多一点柔性;少一些惩罚,多一点激励;注重过程,加强内化;做到把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过程,成为凝聚师生教工人心的过程,成为师生教工自我管理的过程。

就课堂管理方面,学校应该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习的引导者,注重课堂教学的教学投入度、目标达成度、问题有效度和内容延伸度,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广泛交流和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必须优化教学氛围,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全身心投入课堂,构建互动、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关系。

3.规范的校本教研,展学校内涵发展之翼

学校内涵发展是一种内源性的发展,重点是学校内部的软性因素,发展的动力也来自学校内部。学校要获得发展的动力支持,保证内涵发展的健康、协调、稳定,就需要高度关注学校教育科研,通过科研找准发展的定位,明确发展的路径,理顺发展的关系,探索发展的举措。“科研兴校”的提法由来已久,但现在一些学校科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能真正使学校兴盛起来。学校内涵发展,给科研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学校必须做到将教学问题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分析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寻学校教育教学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准确找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教学问题的探讨与解决置于教研活动中。在破解学校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实现教研的“升级换代”,实现学校的变革与进步。采用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强化教师研修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推动教师研修活动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系列活动中坚持发挥各级骨干的辐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坚持组织公开课教研并采取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联合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研。

教师们也要注意把更新观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地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于课堂教学,积极在课堂中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教学形式,在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上努力探索。

校本教研是解决学校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只要加强校本教研、依托校本教研、研究校本教研,建立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就能有效推动学校深层次的内涵发展。

4、和谐的校园文化,扬学校内涵发展之帆

内涵发展是地方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依靠结构优化、资源共享、效能提高以及制度保障等措施以促进教育均衡的过程。[3]因此,内涵发展也强调和谐。按照复杂系统的观点,学校就是一个由人、物、景、情、教学所组成的复杂系统。和谐无疑是系统优化运行的一条捷径,它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文化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完善”[4]校园文化包含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方面。显性文化指学校规定师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也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隐性文化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隐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来自学校成员的智慧、经验、精神与作风,反过来又影响、激励于学校教职工。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时刻规范着学生的行为,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操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风、校风的养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些名校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底蕴。有些新的学校虽办学时间不长,但进入其校园后也能感受其内涵之深,育人氛围之浓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每块墙壁都会说话”,“每棵花草都能育人”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崇高境界。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了“和谐文化浸润校园,和谐关系内蕴师生”的校园。一所学校由历史传统积淀而成的文化,彰显着学校团队成员的人格意识和道德实践意识,对他人、对社会有着持久的吸引力。

总之,学校内涵发展是一个多方位、复杂的连动系统工程,是一个逐步提升、全方位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上下齐心、不断协调,共创佳绩。

[1]祝宪丁.学校内涵式发展呼唤校长转型.上海教育科研.2006(6).

[2]吴小焱.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科技教育

[3]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中小学教育》人大2007.11

[4][德]西美尔.德国哲学第2辑·论文化的本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