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脑膜瘤一例报告

/ 1

鼻窦脑膜瘤一例报告

赵研娟

鼻窦脑膜瘤1例报告

赵研娟(黑龙江省延寿县中医院黑龙江延寿150700)

【中图分类号】R739.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4-0132-02

脑膜瘤为脑外生长性肿瘤,属良性瘤,发生在儿童者常有恶变趋势,一般发生在颅内,向颅外发展并累及鼻腔及鼻窦者少见。国内外文献报告数十例,我们曾诊治三例筛,上颌窦砂粒瘤型脑膜瘤,现将一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患者石XX,男,12岁,住院号:197302于96年5月9日入院;患者因双侧渐进性鼻塞二年,渐进性左眼突出一年就诊,患者自诉于二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呈渐进性加重,半年后右侧又出现渐进性鼻塞。近一年来,左眼球向前外侧凸出并渐重,有胀感。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自觉视力无明显障碍;曾于天津某医院就诊,预行肿瘤切除术,但未成功,术后诊断为“血管瘤”,曾行瘤内注射疗法(用药不详),治疗无效。且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患病期间曾有两次少量鼻衄,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体检:全身各系统检查未见著变;鼻背左侧及面部隆起,皮肤色泽正常,触之骨性硬,光滑,局部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双鼻腔粘膜慢性充血;色暗红,左鼻腔外侧壁向内移位,中上部明显膨隆,表面光滑,触之骨性硬,中隔受压迫明显右移。左后鼻孔有一肿物,色淡白,表面光滑,略不规整。左眼球向前外侧明显凸起,眼裂闭合不全,左裸眼视力0.6,右眼裸眼视力1.0。术前经鼻腔行肿物穿刺;抽吸出少量血性物;色暗红,不凝固。

患者入院后第三天,于全麻下行左颈处动脉结扎术,左筛。上颌窦肿物切除术。取上颌窦Denker氏术式,术中见左筛、上颌窦内充满肿物及新鲜血流,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中隔软骨已破坏吸收。上颌窦外后壁骨质破坏,缺损3cm2眶底骨质极薄,筛窦扩大,蜂房全部消失,纸样板向眶腔内移位,骨质部份吸收。术中见肿物色暗红,呈砂粒样,质脆,易出血。送病检回报:“砂粒瘤型脑膜瘤”。

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鼻腔通气佳善,术后11天痊愈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眼位基本正常。

脑膜瘤主要来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尤其蛛网膜颗粒部位较多,其次为硬脑膜、软脑膜。发生于颅外者原因可能有:一是起自脑膜上的蛛网膜细胞巢,这些细胞穿出硬脑膜向外发展而硬脑内

可能无肿瘤生长。其二是可能由迷走于颅外胚胎性融合线上的蛛网膜细胞巢所发生。本文所报告之病例无头痛及其它颅内占位性病变存在的症状及体征。CT扫描未见颅内占位性影像。术中未见筛板、蝶窦、纸样板有明显缺损。考虑其病因可能为上述原因之二。

脑膜瘤一般为膨胀性生长,有被膜,瘤体增大时可压迫周围骨壁,使骨质吸收或变薄破坏。该肿瘤接受双重动脉供血(颈内、外动脉或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丰富,故可有鼻衄病史。且手术中常有大量出血(本例术中虽先行同侧颈外动脉结扎术,但术中出血仍近1000ml)。

目前临床病理学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脑膜内皮型,是临床最多见的一型约占53.5%。2)纤维型,约占脑膜瘤的32.3%。3)砂粒瘤型,此型较少见,本文病例属此型。4)化生型。5)恶性脑膜瘤,发病率甚低。

脑膜瘤生长缓慢,病程长,发生在颅内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各异。发生在鼻窦者,早期可无症状,常发病2-3年而不自觉,随瘤体增大,可能出现渐进性鼻塞,流涕、鼻衄、嗅觉减退等症。破坏骨壁可进入临近鼻窦及眶腔,致面部畸形,眼球移位。视力减退等症状。如破坏骨壁进入鼻腔,可见鼻腔肿物,表面光滑,略呈灰白色,触之硬,穿刺可得血流,放置后不凝结。X光及CT扫描可见鼻窦占位性病变。近似骨密度,中心有密度减低区,随瘤体发展。密度减低区扩大。

砂粒瘤型脑膜的治疗应行手术彻底切除,因有复发可能性(复发率10%),术后注意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