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山市风疹流行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2011年中山市风疹流行特征分析

周可雄

周可雄(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528436)

【摘要】目的:了解中山市风疹发病特征,掌握发展趋势,以便采取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2011年中山市风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山市2011年报告风疹病例348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为11.19/10万。348例病人中4-6月发病276例;7岁以下儿童12例。学生54例、16~42岁269例,男性219例、女性129例。结论:2011年中山市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较好.但成年风疹发病率较高。

【关键词】风疹发病特征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338-01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虽然轻微,但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并发脑炎、睾丸炎,特别是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对人类危害更大[1]。为了解中山市风疹发病特征,掌握发展趋势,以便采取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我们对2011年中山市风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1年中山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风疹发病资料,风疹个案调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山市统计局。

1.2方法风疹诊断依据GB17009-1997《风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发病概况2011年中山市合计报告风疹病例348例,同期居民平均312万人,发病率为11.19/10万,无死亡及危重病例发生。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时间分布情况348例风疹病人中,发病时间为1~12月的分别为3.、7、13、88、132、56、13、20、14、9、2、1例。4~6月合计发病276例,占全年总数的80.47%。

2.2.2地区分布情况348例病人分布在全市24个镇区中的24个。其中,前三位分别是东风123例,民众80例。南区41例。共计244例占244/348。

2.2.3人群分布情况348例病人中,男性219例,女性129例;男:女219/129.0-6岁12例,7–15岁57例、16以上269例,年龄最小9月最大42岁;学生54例,散居儿童7例,工人287例。

2.2.4暴发疫情情况2011年3起风疹暴发疫情。其中某公司爆发病例115例。一起为外来子弟学校11例。一起为某事业单位31例。

2.2.5临床表现与检验情况病人临床表现大多不是十分典型。采集低热、上呼吸道炎症、血清风疹IgM抗体阳性的172份。

3讨论

风疹不仅威胁儿童身体健康,而且是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的重要病因之一。预防风疹的主要目的是防止CRS的发生,实施风疹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措施[2]。2011年中山市风疹发病率为11.19/10万万,远高于广东省2002~2006年风疹年均发病率(1.68/10万)[3]。但7岁以下儿童发病12例,占7/348.16岁以上成人发病269例269/348.提示风疹发病人群以青年为中山市流动人口多,风疹疫苗尚未被广大儿童家长所接受,预防风疹的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可能是风疹发病率较高的原因。4~6月为风疹发病高峰,这可能与春天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有关;各街道办均有风疹疫情,但以外来人口较多、人员较复杂的福田街道办事处、园岭街道办事处、沙头街道办事处病例数较多;风疹病例主要为成年人,这与都兰等报道的海勃湾区风疹发病特征一致[4],可能与学生、商业服务人员接触频繁,受感染机会多有关,提示要加强学生等群体的风疹防治工作。自1995年推广应用风疹疫苗以来,风疹发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风疹发病仍维持在一定水平,特别是学生高发,且发病年龄后移,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风疹发病将持续增高。因此,将风疹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定期开展风疹疫苗接种率、免疫成功率和正常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十分重要。泛美卫生组织的建议[5],要快速阻断风疹病毒的传播和CRS的发生,可以接种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同时对消除麻疹起到积极作用。将与麻疹等同为发热、出疹性疾病的风疹进行监测,对麻疹监测增加很大负担,因此做好风疹免疫,降低其发病率对负担十分必要。降低麻疹监测工作的负担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张莲芝,何维宽,童志才,等.安徽省农村地区风疹感染基线调查及风疹疫苗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1999,5(1):72

[2]徐爱强,宋艳艳,陈世玉.我国风疹流行概况及风疹疫苗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9,5(5):22

[3]吴承刚,邵晓萍,林永杰,等.广东省1997~2006年风疹流行情况分析与控制策略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2008,34(3):47.

[4]都兰,王学勤.海勃湾区2006年风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1):33

[5]WHO1PreventingCongenitalRubellaSyndrome[J].WER,2000,75(3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