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对抗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氟康唑对抗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兰学晶

兰学晶(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丹东118002)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227-02

【摘要】目的探讨氟康唑对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恶性血液病合并IFI45例,分两组,治疗组用常规计量氟康唑25例,处理组用制霉菌素治疗者13例,咪康唑3例,酮康唑2例,克霉唑2例。观察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25例中21例有效,有效率84%,对照组20例中有6例达到临床和真菌转阴,有效率为30%(P<0.0001)。用氟康唑治疗明显优越于对照组。氟康唑治疗剂量的毒副作用不明显。结论氟康唑对免疫力低下的血液肿瘤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治疗有效,不良反应也相对较轻,可作为真菌感染一线治疗选择的药物。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氟康唑

近二十多年来,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而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由于T细胞功能障碍、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化疗或骨髓移植后粒细胞减少等因素,更易患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FI),并且是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氟康唑是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真菌作用,耐受性好,毒性低的特点[1]。现将我院用氟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IFI的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按照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2]。45例中确诊IFI8例,临床诊断IFI25例,拟诊IFI12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5例、多发性骨髓瘤(MM)6例。

1.2诊断方法按“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3]”参考EORTC标准[4]:(1)确诊病例:有真菌感染易患因,具有感染的临床或影像学表现(肺部主要特征有曲菌球、空洞、晕征及半月征,次要特征有炎症的其他表现);痰或鼻腔分泌物培养或肺组织活检证实有真菌感染。(2)临床诊断病例:有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和临床影像学表现。(3)拟诊病例:有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和感染的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限于本院条件,本组全部病例均未做肺组织活检[5]。

1.3给药方法上述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大扶康(辉瑞公司)200mg,静脉滴注,2次/日;对照组20例,其中接受制霉菌素治疗者13例,剂量为50-100万单位;咪康唑3例,600mgQ12h;酮康唑2例,0.2g/日;克霉唑2例,1.5g/日。

1.4观察指标用药期间测量体温4次/日,查体至少2次/日,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并复查血肌酐,转氨酶水平2次/周。如出现毒副反应可给予对症处理或停药。

1.5疗效判定同时符合下列三条为有效:(1)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2)影像学改变消失或减轻;(3)真菌检测阳性阴转。不符此三条为无效。

1.6统计学处理:χ2检验。

2结果

氟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患者真菌感染效果确切。本组25例中21例有效,有效率84%,明显优越于对照组,(20例中有6例达到临床和真菌转阴,有效率为30%),P<0.0001。

氟康唑治疗剂量的毒副作用不明显,本组中仅3病例表现恶心和/或胃痛,但无一例因副作用而中断治疗,无明确与氟康唑相关的肝肾功能损害的证据。

3讨论

近年来,真菌感染已成为恶性血液病继发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且有上升趋势。显著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留置中心置管等因素使真菌感染的机会增加[6-8]。特别是粒缺期较长的病人感染概率更高,因此,防治血液系统真菌感染已成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支持治疗之一。

在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中,我们已试用了许多,或固有效率低或因毒副作用大而限制了临床广泛应用[9]。多烯类药已应用多年,其中,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B)治疗真菌谱广,效果确切,但目前可采用的制剂毒副作用过大,(恶寒、颤栗和恶心、呕吐)。氟康唑是最常用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其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色素P450合成,阻碍了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因血浆半衰期较长,亲脂性及血浆蛋白结合力较低,故有很好的耐受性,肝毒性罕见[10]。

总之,氟康唑对免疫力低下的恶性血液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治疗有效,不良反应也相对较轻,可作为真菌感染一线治疗选择的药物。

参考文献

[1]汪秀丽,张哲梅.氟康唑注射液治疗真菌感染临床分析及护理[J].亚太传统医学,2011,7(5):73-74.

[2]EdmondMB;WallaceSE;McClishDK.NosocomialbloodstreaminfectionsinUnitedStateshospitals:athree-yearanalysis.1999(02).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7(46)607-610.

[4]AsciogluS,RexJH,dePauwB,etal.Definingopportunisticinvasivefungalinfectingsinimmunocompromisedpatientswithcancerand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s:aninternationalconsensus[J].CLINInfectDis,2002,34(1):7-14.

[5]王开泰,陆红娟.氟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真菌感染21例[J].白血病.淋巴病,2008,6(17):213-213.

[6]HopeW,MortonA,ErisenDP.Increaseinprevalenceofnosocomianon-CandidaalbicanscandidacmiaandtheassociationofCandidakruseiwithfluconazoleuse[J].JHospInfect,2002,50:56-65.

[7]liebowitzLD,AshbeeHR,EvansEG,etal.GlobalAntifungalSurveillanceGroup.AtwoyearglobalevaluationofthesusceptibilityofCandidaspeciestofluconazolebydiskdiffusion[J].DiagnMicrobiolInfectDis,2001,40:27-33.

[8]BoschamanCR,BodnarUR,TomatoremA,etal.Thirteenyearevolutionofazoleresistanceinyeastisolatesandprevalenceofresistantstrainscarriedbycancerpatientsatalargemedicalcenter[J],JInfect,1996,33:23-32.

[9]田丁,李亚林,荆华等.氟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真菌感染[J],白血病,1996,5(2):80-81.

[10]荣蓉,吴斌.深部真菌感染药物治疗进展[J].内科,2006,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