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式暖手袋在PICC置管前后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充电式暖手袋在PICC置管前后的应用

罗瑛吴书华陈爱连

罗瑛吴书华陈爱连(江西省上高县塔下卫生院33640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3-0332-02

【摘要】目的探讨充电式暖手袋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提高置管成功率和预防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将需进行PICC置管,血管选择条件相近的30名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病人各15名,观察组在行PICC置管前后均使用暖手袋热敷置管侧肢体,对照组按常规置管,不予以暖手袋热敷。结果观察组15名病人均顺利置管成功,功率为100%,置管后1例病人出现轻微机械性静脉炎症状,发生率为6%,对照组有4名病人因置中血管紧张导致送管失败而重新置管,成功率约为73%,置管后有5名病人出现轻重不一的机械性静脉炎症状,发生率约33%。结论充电式暖手袋运用于PICC置管全过程,及置管后常规行预防性热敷,对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和预防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有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暖手袋PICC置管热的应用

静脉输液技术在进20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用不锈钢针,留置针,中心静脉输液导管,到目前广泛应用的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插管(PICC),其导管置入肘前的外周静脉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导管顶端最终停留在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其目的是提供一个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减少化疗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为治疗和护理创造方便。PICC尤其适合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它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所致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保证了整个化疗计划的实施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PICC还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治疗、缺乏外周静脉通道、需要输入高渗或黏稠的液体(如TPN)、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需要反复输入血液制品的患者,而且适合于任何年龄层次的患者。在PICC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如因为病人紧张引发血管收缩而导致置管不易或失败,置管后出现的一些并发症等,在置管后并发症中以机械性静脉炎较为常见,针对以上的这两个问题,结合患者自身的体会,本院采用了充电式暖手袋置管前热敷和置管8小时后预防性热敷的方法进行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肿瘤科需进行PICC置管的30名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15名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1名,女性4名,观察组男性12名,女性3名,年龄29-69岁(平均49岁)两组患者对PICC置管的接受程度及可选择血管条件相近,无统计学意义,30名患者的置管的患者的操作均由同一名护士进行。

2、方法

观察组在行PICC置管前30分钟开始使用暖手袋热敷置管侧肢体,暖手袋放于需置管的血管上方,距进针点上方10cm,常规置管结束后取下暖手袋,置管8小时后重新行暖手袋热敷,每天三次,时间以暖手袋自然冷却为准。连敷3-7天,余按常规护理。对照组按常规置管及护理,不予以暖手袋热敷。

3、效果评价

观察组15名病人均顺利置管成功,功率为100%,置管后1例病人出现轻微机械性静脉炎症状,发生率为6%,对照组有2名病人因置中血管紧张导致送管失败而重新置管,成功率约为73%,置管后有5名病人出现轻重不一的机械性静脉炎症状,发生率约33%。

4、讨论

(1)暖手袋提前热敷能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PICC操作较普通的静脉穿刺更为复杂,常常在患者进行穿刺前准备和皮肤消毒过程会让患者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加上送管时导管对血管的刺激,容易引起血管反射性的收缩,进而造成置管过程中的送管困难,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外界温度常低于体温,冷刺激也易使血管收缩,引起送管困难甚至送管失败。

(2)暖手袋预防性热敷可减少表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热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因而置管后早期热敷,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与消散,减少炎症的产生。充电式暖手袋使用时只需充电3-5分钟,方便快捷,保温时间2-4小时,且不存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湿染衣被的弊端,冬季使用时还可起到保暖作用,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使得患者易于接受和配合,充分的发挥了热敷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减少了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雁,陆箴琦.《实用肿瘤护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李小萍.《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3]郭海珍,陈晓亮.湿热敷用于经外周血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致静脉炎的预防.《护理与康复》2008年09期.

[4]靳秀,张海玲,董旭静.湿热敷预防留置针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