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反馈与正向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产生的微妙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及时反馈与正向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产生的微妙反应

李飞

陕西省铜川阳光中学727031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高效课堂”的呼声也是此起彼伏,那究竟如何实现真正的高效呢?笔者认为,除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外,及时进行课堂反馈、正向评价和激励学生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反馈正向评价

一、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只有落实了这一点,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工作第一年,每周两节历史课,一节历史自习,我都在不停地跟学生讲,生怕落下了哪个知识点,生怕自己重复的不够,学生没理解,记不住。拿到期中试卷的时候我还心里窃喜,都是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但事实上在阅卷中我才发现他们的答卷和我预期的答卷相差甚远。总结了半个学期以来的教学方式,发现症结在于落实不够。课堂讲了,作业批改了,也讲评改正了,但是没有进行再督促。毕竟他们是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贪玩依然是他们的天性,而我,没有能够做到及时反馈,只是一味地做课堂上的“主宰”。考试过后,我调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想办法让他们把课堂学习的信息反馈给我,如课堂提问;批阅过的作业进行复查,检查错误是否订正,是否理解;将自习留给学生进行自查;课后谈心了解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等途径,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提高了近20分,所以及时反馈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关乎教学成败。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掌握运用反馈策略,消除反馈障碍,加大反馈通道,及时反馈、及时调控和矫正,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正向评价和激励学生

作为一线教师,我更深知正向评价在教学中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越高,学习效率也能相应提升。对于每一位起立回答问题的孩子,不管对错,我都会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习相对差点的孩子,会给予更多的肯定。长期的实践证明,对这类学生进行正向评价,适当地配上一些激励语言,学生在这节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更高,思路更开阔,往往会出现一些让人惊喜的答案,他们的角度更新颖。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口头评价是贯穿于教学中的一种即时的、情境的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口头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因而,教师在进行口头评价时一定要从正向评价的理念出发,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形成注重过程关注发展为中心的新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及时的肯定,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因此,口头评价只有与其他评价手段与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其作用。

书面评价也是教育教学中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以书面形式的正规性更能引起学生对它的关注与期盼。由于书面评价的长效性,因而在使用时应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评价,即使并不是表扬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如作业中常出现的字迹潦草,作文内容不具体、语句不通畅,对其做书面评价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字迹潦草”“书写不认真”等语言,而应尽量改为“字迹再工整一些,你的作业会写得更漂亮”“如果认真书写,就更好了”“相信只要用心去做,你的作业本会更整洁”。本是批评的语言,换一个委婉的说法,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引发学生的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正向评价虽然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但是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不能毫无根据地大加评价。时下有些教师一谈到鼓励,就一个劲儿地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要也说成好,不好也硬要找好的方面,大肆表扬和鼓励。诚然,这种积极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殊不知,一味地表扬和鼓励将会使学生对自己失去清醒、全面的认识,容易使他们自我感觉太好,过于自信,一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反而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没有原则的鼓励只会适得其反,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要正确,要适时。

这就要求每一位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善于观察,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就当堂表扬他;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误的时候,也不能急于批评,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再动脑筋想一想,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地激励表扬,每个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评价是真诚的,老师是了解他的,老师的正向评价是送给他一个人的,使得更多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薇学生学习策略调查研究[D].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1。

[2]《浅析名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艺术》.2008。

[3]《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4]《新世纪学校素质教育与教育创新探索》.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